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8月24日,林則徐故居揭幕儀式在榕舉行,標志著全部修繕完畢的林則徐故居正式開放。今年是中國近代杰出的愛國政治家、民族英雄林則徐誕辰240周年。“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的偉大人格為后人樹立了一座不朽豐碑,其筆下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則成為故鄉福州的城市精神。今年以來,福州舉行了一系列紀念林則徐的活動,其中就包括修繕林則徐故居。(8月25日 東南網)
從文明傳承的角度看,歷史建筑是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雙重載體。林則徐故居作為實體空間,保存著時代的建筑技藝、生活美學與物質文化,是研究清代民居建筑與士大夫生活的活化石。一磚一瓦,一門一窗,無不凝結著先人的智慧與時代的印記。這些物質存在為我們提供了觸摸歷史的確切感,使抽象的歷史敘事變得可感可觸。正是通過這些具象的物質遺存,文明得以突破時間的藩籬,實現代際傳遞。
林則徐的精神遺產尤為珍貴。“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不僅是福州的城市精神,更是中華文明開放包容特質的集中體現。在全球化深入發展的今天,這種包容開放的態度具有格外重要的當代價值。林則徐以“開眼看世界”的胸懷,在抵抗外來侵略的同時不忘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這種辯證的智慧為如何處理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關系提供了永恒啟示。故居作為這種精神的物質依托,使抽象價值觀有了具象的安放之所,賦予城市精神以歷史的厚重與情感的溫度。
當前我們面臨著一個普遍性文化困境:在現代化浪潮中,歷史記憶正在被稀釋,文化認同面臨挑戰。福州通過修繕林則徐故居,舉辦系列紀念活動,實質上是在進行一場文化修復工程——修復的不僅是建筑本體,更是城市的歷史脈絡與集體記憶。這種修復不是簡單懷舊,而是通過對歷史的重新解讀與詮釋,為現代社會提供文化坐標與精神資源。
文明的生命力在于持續的解釋與再創造。對歷史遺產的保護不是將其封存在玻璃柜中,而是要讓其融入當代生活,參與價值建構。林則徐故居的開放應當成為一個起點,而非終點。我們需要通過展覽設計、教育項目、文化創意等多種形式,激活歷史遺產的當代價值,使故居成為培育公民意識、傳播中華文明的重要場域。
當我們漫步在修繕一新的林則徐故居,感受的不僅是一段歷史,更是一種文明的延續。這座建筑不僅屬于過去,更屬于現在與未來;不僅屬于福州,更屬于整個中華文明。它無聲地訴說著一個道理:真正的文明進步,從來都是在回望中前行,在傳承中創新。這正是林則徐故居當代揭幕最深刻的文明意義。(福州文明網 連江縣委文明辦 樓欣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