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泉州中心市區花巷89號傅宅,這座沉睡多年的番仔洋樓,在“以修代租、以用促保”創新歷史建筑保護模式的“喚醒”下,如今已化身“古城會客廳”迎接南來北往游客。不遠處,70余年歷史的泉州工藝美術合作社舊廠房經過改造盤活,蛻變成南洋風與閩南風融合的文創園區……這兩處既保留歷史肌理又注入現代功能的傳統建筑,成為泉州古城“活化新生”的生動實踐。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展加快,不少城市古城區域的大量歷史建筑卻面臨“保護性衰敗”的時代困境,依附于老建筑的傳統生活方式也逐漸消失。作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泉州古城已有1300多年歷史,自申遺成功以來持續火爆出圈,成為八方游客青睞的觀光聚集地,但古城內部分古厝、番仔樓等傳統建筑因長期無人居住、年久失修,影響了游客的觀光體驗。
對泉州來說,如何賦予歷史建筑新的生命力,書寫好文化遺產活化的時代答卷,關鍵在于找到傳統與創新之間的平衡點。要在秉承“見人見物見生活,留形留魂留鄉愁”的活態保護理念下,以“繡花針”的細膩與“千斤頂”的擔當,在古城保育活化中,既留住鄉愁又提升風貌、完善城市功能,在歷史與未來的坐標系中,為古城勾勒出一條保護與發展并重的“最優曲線”,形成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雙贏的典范。
要創新機制、以用促保,解鎖古城歷史建筑“活化新生”的更多打開方式。“以修代租”是近年來泉州在古厝可持續修繕保護路徑探索出的好招實招,由政府出資、出技術、出工匠修繕古厝,置換一段時間的房屋使用權,精心植入業態,實現“以用促保”,既確保傳統建筑“修舊如舊”,又解決資金問題,還化解了宗親間的分歧,最終實現老建筑社會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增長的共贏局面。今后,泉州還應積極探索古厝活化面臨的產權、資金等關鍵難題的破題之術,比如探索產權置換、收儲活化等方式,對危舊房屋及時加固修繕,改善居住條件;采取租金減免、免費硬裝修、營業額抽成等方式,探索推動老建筑商業形態提質升級。此外,泉州要大力鼓勵引導社會力量認領歷史建筑、華僑建筑,開展合適業態經營,燒旺老建筑的煙火氣,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歷史文化保護傳承。
要重塑功能、融合業態,推動古城歷史建筑融入現代生活,打造富有生命力的體驗場景。近日,由泉州市國資委選送的《泉州文旅集團舊廠改造特色文旅項目案例》,成功入選由國務院國資委精選的《地方國有企業閑置資產盤活利用典型案例匯編》。泉州文旅集團通過探索“工改商”、空間復合利用等試點政策,在保留中僑集團電子儀器廠老廠房大樓的基礎上,進行內外裝修改造,打造集住宿、餐飲、布展空間于一體的文化創意園區——古城巷遇精品酒店,以商業演出及文創產品銷售為核心,輔以公益性活動,獲得年均入住率80%、節假日入住率95%以上的佳績。近年來,泉州在打造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典范城市進程中,始終圍繞原生態保護與活化利用,對歷史建筑、傳統風貌建筑實現“不打麻藥的微創手術”,以微擾動、低沖擊的繡花功夫進行改造提升,把古城的存量資產活化利用起來,舊房新用、煥顏提質,引入文旅產業新業態、新基因,持續優化古城生活品質。比如改造后的泉州工藝美術文化園,為37項泉州市級非遺項目提供空間平臺,打造復興傳統藝種傳承基地。在這背后,體現了泉州對歷史建筑“保護不是封存,而是讓歷史與現代共生”的深刻認知,讓游客從老建筑的一磚一瓦中觸摸到的不僅是歷史的質感,更有當下的文化溫度。
最好的保護,是讓歷史“活”在當下。期待泉州今后在持續深化歷史建筑活化利用中,在守好質量安全和民生保障兩條底線基礎上,不斷創新產權交易、資金支持、業態提質、市場化運營等機制,讓歷史建筑在傳承中煥發新生,為全國歷史文化保護傳承提供更多創新范例。(泉州文明網 黃祖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