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紅白喜事大操大辦、人情負擔沉重、陳規陋習難改……這些曾是困擾鄉村治理的頑疾。近年來,泉州惠安縣以“積分制”為創新抓手,將其融入移風易俗專項治理,通過“小積分”激發鄉風文明“大能量”,繪就了一幅治理有效、風清氣正的鄉村新圖景。
螺城鎮梅山村老協會會長陳滿聰介紹鄉村治理積分制方案。東南網記者 林杰 攝
梅山村:積分撬動“厚養薄葬”新風尚
走進惠安螺城鎮梅山村,積分制帶來的改變清晰可見。“我們村2022年春天開始推行積分制,分為‘環境衛生、平安建設、移風易俗、道德建設、鄉村振興建設’五大類積分項目。”螺城鎮梅山村黨支部委員顏美蘭介紹道。全村12個村民小組被劃分為積分管理單元,由村民代表組成的評議小組每月上門初評,年終積分可兌換生活用品,排名前三名的家庭成員代表還能獲得醫保代繳獎勵。
移風易俗是梅山村積分的重點。螺城鎮梅山村老年人協會會長陳滿聰向記者展示鄉村治理積分制工作手冊:“推行時,我們特意把‘厚養薄葬’作為關鍵加分項:婚事新辦、喪事簡辦、神事不辦各加5分。年終不清零,大家積極性很高。”他指著兌換記錄補充說,“去年積分最高的一戶攢了不少分,換了實用的生活物資。”
積分制無形中重塑了鄉村的道德評價體系。過去傳統的造墓立碑、燒紙錢等習俗,無形中被綠色殯葬悄然替代。“現在村里勸導喪事辦三天、推行火化是常態,每場喪事后立即評議記分。”陳滿聰感慨,“村民都明白了,老人在世時盡心盡力,才是真正的孝順。”積分像一根杠桿,撬動了從環境到風氣,再到鄉村治理邏輯的變革。
惠安縣螺陽鎮尾透村村民在“積分超市”領取獎品。尾透村 供圖
尾透村:積分超市里的民生溫度
螺陽鎮尾透村的積分實踐則透出濃濃的煙火氣。每年端午節前后,村委會組織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家家戶戶派出代表匯聚一堂,翹首期盼“好婆媳”“好妯娌”等評選結果。家常小事通過日常的積分評選放大,成了全村重視的“文明大事”。
不同于一年一度的道德典型評選,人居環境整治、愛國守法、移風易俗等項目則是每月評選一次。在村中心,掛著“尾透村積分超市”招牌的超市整潔明亮。
“一個季度兌換一次,我們把積分超市設在村委會便民服務中心,方便大家隨時參與。”尾透村黨支部書記許藝玲說。積分超市貨架上,醬油、衛生紙、食用油等日用商品琳瑯滿目,每件旁邊都清晰標注著所需積分。墻上張貼的《積分制評分明細表》,詳細列出了4大類14項標準,獎罰分明。
林美英獎勵洗衣液1瓶、劉煌平獎勵洗潔精1瓶、張連成獎勵醬油1瓶……在積分制獎品領取登記表上,村民的領取記錄清晰可查。許藝玲介紹,從2019年初試到2024年成熟運行,尾透村的積分項目日益豐富,參與的村民也越來越多,積分超市成了傳遞文明、溫暖民心的地標。
惠安縣螺城鎮梅山村鄉村治理積分制工作手冊。梅山村 供圖
機制探源:積分制的迭代與生命力
積分制在惠安并非一蹴而就。“最初推積分,是從最直觀的農村衛生保潔開始的。”惠安縣鄉村振興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陳宇坤道出了發展軌跡。2021年,積分制開始向鄉風文明領域深化拓展。在惠安縣委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統籌下,惠安縣委文明辦與縣農業農村局、民政局等部門緊密協同,推動制定《鄉村治理積分制工作方案》,將紅白喜事大操大辦、高價彩禮、厚葬薄養、鋪張浪費等移風易俗難點問題精準納入積分管理體系。
殯葬改革曾是難啃的“硬骨頭”,積分制的柔性介入,為改革找到了突破口。為確保落地生根,惠安縣構建了“縣指導、鎮主導、村主責”的三級聯動體系。除省級試點村外,縣里還額外設立了重點培育村。
“試點村的推出起到了很大的宣傳引導作用,營造了濃厚氛圍。”惠安縣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介紹說,長期以來,各地充分利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村廣播、宣傳欄等陣地,并積極組織策劃專題報道,通過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將移風易俗宣傳和積分制推廣作為重點內容,努力凝聚全社會對抵制陳規陋習的價值認同,為積分制推廣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
“方法相同,內容不同,這是我們的基本原則。”陳宇坤指出,縣里只搭建積分制框架,具體條款由各村因地制宜制定。目前,惠安出臺《惠安縣農村移風易俗重點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治理工作方案》等文件,配套專項資金,在全縣130個行政村推廣鄉風文明積分制,將孝親敬老、勤儉節約、學子獎勵等新風尚細化為可量化的積分行動。(東南網記者 林杰 通訊員 邱旭偉 實習生 郭欣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