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近期,多地頻發游客在網紅“野景點”遇險遇難事件,中國探險協會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戶外探險事故達335起。這些被冠以“秘境”“小眾天堂”之名的未開發區域,本是自然饋贈的原始景致,卻因盲目打卡、監管缺位、平臺推波助瀾,淪為威脅生命安全的“險境”。頻發的悲劇警示我們:文明出行既是對自然生態的敬畏,更是對生命安全的首要責任,亟需從多維度發力筑牢安全防線。(8月28日 人民日報)
樹牢安全意識,以理性認知踐行文明出行。“人少景美、絕美出片”的網紅攻略,讓不少游客將“野景點”打卡視為個性象征,卻忽視了這些區域潛藏的地質風險、氣候隱患與救援盲區。自然的“野性”不會因獵奇心理減弱,未開發區域缺乏安全設施、應急通道與預警機制,僅憑主觀熱情和手機導航貿然前往,本質是對生命的漠視。內蒙古巴彥淖爾山洪致12人遇難、廣東惠東白馬山游客失聯等案例,更是慘痛教訓。踐行文明出行,需先摒棄“打卡執念”,出行前理性評估風險、學習戶外安全知識,將“安全第一”作為核心準則,不盲從、不冒險,從源頭規避隱患。
壓實平臺責任,以規范傳播護航文明出行。社交媒體的算法推薦與“濾鏡效應”,成了“野景點”違規傳播的推手。部分博主為博流量,用“玻璃水”“藍眼淚”“小眾秘境”等標簽美化未開發區域,卻對禁入標識、地質風險、應急方式避而不談,形成“引流不避險”的不良導向。網絡平臺作為信息傳播關鍵環節,必須履行主體責任,建立“野景點”信息審核機制,強制標注風險、禁止“危險攻略”;完善違規賬號追責規則,對隱瞞風險引流者依法處置;主動推送戶外安全知識與合規景點信息,切斷“危險流量”傳播鏈,為文明出行營造健康環境。
健全監管體系,以科學施策保障文明出行?!耙熬包c”的安全隱患,暴露出監管治理環節的短板。要么景點地處偏遠、范圍廣闊,游客常趁夜繞行或破壞圍欄違規進入,實時監管難度大;要么現行處罰偏輕,最多5000元罰款難以形成震懾。破解此困境,需搭建科學監管“防護網”,壓實屬地責任,加強重點區域巡邏,增設電子監控與隔離欄,從硬件筑牢“入口關”;推動法規升級,提高違規成本并增設信用懲戒,打消僥幸心理;聯合應急、文旅、林業部門及專業救援隊,建立“風險預警-應急救援-事故善后”全鏈條機制,確保遇險游客能及時獲救。監管絕非“一刀切”禁止,而是以精細化管理平衡自然保護與安全保障,為文明出行撐起“制度保護傘”。
從“秘境”到“險境”,差的是對生命的敬畏與對規則的遵守;從“遇險”到“安全”,靠的是游客、平臺、監管三方協同發力。文明出行不是抽象概念,而是出行前的理性、傳播時的負責、管理中的用心。唯有以對生命負責的態度踐行文明出行,才能讓戶外出行遠離風險,真正實現“詩與遠方”的安全相伴。(鼓樓區委文明辦 高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