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面對紅色資源碎片化、教育形式單一、傳播覆蓋面有限、歷史價值未能有效轉化等瓶頸,廈門市翔安區大嶝新時代文明實踐所圍繞“思想穿透”這一亙古不變的核心,以“聲”為媒、以“史”為脈、以“心”為橋,探索“三破三立”工作法,創新打造“心波共鳴”宣講模式,讓曾經的歷史聲波升華為新時代理論宣講的“心波”。
載體革新
從"單一聲波"到"多維聲場",打造全域浸潤式宣講矩陣
一方面,打造特有紅色空間集群,夯實文明實踐基底。聚焦戰地舊址、英雄三島精神等獨有資源,重點打造英雄三島精神主題館、大嶝圖書館、翔安紅色記憶主題館、金門縣政府舊址、戰地觀光園等核心陣地,形成“一館一址一園”的紅色空間矩陣。其中,英雄三島精神主題館開館以來累計接待976場、36839人次,獲評“福建省退役軍人思想政治教育基地”“省巾幗講習所”;大嶝街道圖書館(全市唯一紅色主題文化圖書館)榮獲“福建省最美公共文化新空間”“省終身學習品牌項目”,并入圍“全國最美鄉村空間”。
另一方面,創新紅色研學路線設計,深化沉浸式育人實效。串聯轄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革命遺址遺跡等資源,推出“重走戰地路”實景研學路線,面向黨員群眾開展中小學研學、黨團建、文明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自2022年以來接待黨團建研學1265場,服務居民游客134121人次。其中田墘社區實踐站創新設計“探秘防空洞+運糧支援前線+觀影知變化+樂高筑夢”等沉浸式體驗項目,推動紅色資源轉化為鑄魂育人的生動課堂。通過“場景化+互動式”研學模式,實現青少年群體紅色教育全覆蓋,有效激發愛國情感與歷史使命感,形成“行走的紅色課堂”品牌效應。
內容升華
從"政治宣導"到"文化共情"——構建在地化敘事體系
激活本土“活教材”資源,讓歷史記憶可觸可感。深挖雙滬女炮班、陽塘鐵甲突擊隊、二等功、三等功獲得者健在人員共計67人,以及戰地記者鄭水忠等典型人物,通過親歷者口述歷史、拍攝主題教育片等形式,將“艱苦奮斗、甘于奉獻、不怕犧牲”的英雄三島精神轉化為可視可聽的鮮活教材,實現紅色基因代際傳遞。
創新在地化表達形式,讓理論宣講浸潤人心。打破傳統講臺模式,通過情景劇、答嘴鼓、講古、合唱等形式,用鄉音、鄉韻、鄉情構建在地化敘事體系,讓理論在日常生活中自然流淌。其中,將“陽塘鐵甲八姐妹”的英勇事跡改編為沉浸式情景劇,鼓勵群眾親自參演,深度融入角色。非遺答嘴鼓傳承人以非遺形式積極創作《金嶝抗日記》等作品,用閩南語說唱演繹紅色故事,在市、區兩級“學思想?i 宣講”全媒體理論宣講大賽中脫穎而出,展現了理論傳播的鮮活魅力。三島姑娘合唱團用歌聲再現當年漁家女支援前線的熱血場景,營造濃厚的歷史氛圍,多次在各級合唱比賽中斬獲一等獎,并參與區級、市級重要慶典及主題活動,傳遞英雄三島時代強音。
主體賦能
從"鐵騎傳聲"到"共創連心"——培育多元共生宣講生態
線上線下融合傳播,打造全域覆蓋的宣講網絡。線下深耕陣地,組建“‘青’騎兵——三島紅色宣講”志愿服務隊,依托英雄三島觀光園、金門縣政府舊址等核心紅色陣地主動開展宣講,2023年以來累計舉辦活動121場,服務居民游客52811人次,實現紅色教育“零距離”觸達。線上創新表達,以短視頻、AI動畫等形式挖掘大嶝人文故事,2023年以來被市級以上媒體宣傳報道 114條,其中《鄉村振興看大嶝之福船技藝》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典型案例并登陸《央視網》展播;《戰地紅花》通過AI技術重現雙滬女炮班事跡,全網閱讀量破百萬,形成“線下陣地+線上爆款”的立體傳播格局。
多元主體協同共建,激活紅色宣講內生動力。依托“翼起來”區域化黨建聯建共同體,開設“翼起來”大講堂,圍繞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全國兩會精神、中央八項規定精神主題教育等開展政企社集中學習,聯學實踐成效顯著:與廈門海洋職業技術學院共建,通過“學生站長”培養機制,聯合開展“英雄三島精神”理論宣講會、開發情景黨課、紅色情景劇等接地氣的教育場景,讓歷史故事“活”起來,打破“我講你聽”單向模式,構建起“共建共享、多元參與”的宣講生態,紅色教育的覆蓋面、專業性與群眾參與度顯著提升。
針對“紅色資源碎片化”,廈門市翔安區大嶝新時代文明實踐所通過主題路線串聯,紅色陣地利用率提升60%,避免了“參觀打卡式”浪費;針對“教育形式單一化”,沉浸式情景劇、非遺答嘴鼓等創新形式,讓群眾從“被動聽講”轉為“主動參與”,如《陽塘鐵甲八姐妹》情景劇吸引群眾參演,受眾群眾超1000人次;針對“傳播低效化”,線下分眾課程累計覆蓋5.2萬人次(較傳統模式提升80%),“青”騎兵宣講隊服務52811人次,英雄三島戰地觀光園接待黨團建研學1265場、服務134121人次;線上傳播廣獲關注。相關內容線上播放量超百萬次,《戰地紅花》等作品先后被全國婦聯、央媒轉載,成為紅色文化傳播的爆款。(翔安區委文明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