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福建
微信公眾
文明福建
抖音號
“橫要平,就像做人做事要穩當。”廈門市翔安區萃英書院院長李福長握著一名學生的手,將毛筆輕輕按在宣紙上,墨汁暈開的瞬間,窗外的陽光剛好掃過桐梓社區的街巷。三年前,這里還是廈門翔安區有名的“廢品回收村”。如今,孩子們的生活不再是圍在一起討論“哪里能撿到更多廢品”,而是比劃著下周書法比賽要寫哪首詩。
李福長所在的萃英書院,是書院文化扎根社區的一道縮影。廈門,這座浸潤著閩南古韻的海濱城市,正讓書院文化在街巷鄉村生根發芽,成為串聯起傳統與現代、城市與鄉村的文明紐帶。
從“廢品村”到墨香里的文明轉型
每到周末,位于廈門市翔安區馬巷街道桐梓社區的萃英書院里總是擠滿了孩子,歡聲笑語透著別樣的生機。推開書院的大門,孩子們圍坐在長桌前,有的練著書法,有的畫著國畫,這些全是公益課程,覆蓋了村里孩子的周末與寒暑假。
“書院的根,得扎在社區的土里。”李福長說,萃英書院的前身是1900年華僑朱藏新創辦的“萃英精舍”,2023年他和朱松月老師一起接過家族前輩的“教育接力棒”時,就下了決心:“要讓村里的孩子有處去、有東西學。”
在此之前,桐梓社區因特殊歷史原因,長期以廢品回收為主要產業,環境雜亂。2022年,翔安區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2023年萃英書院的落地,則給這場“硬件改造”添了“文化軟件”。
“以前路過村里,總能聽到孩子吵著要去撿廢品換零花錢。現在傍晚散步,常能看見孩子在書院門口背古詩。”社區居民這兩句樸素的感慨,道盡了書院對基層治理的影響。它像春雨般潤物細無聲,把文化的種子播進日常,讓文明的模樣慢慢清晰。
廈門市翔安區萃英書院里,孩子們跟隨老師的教導,學習書法與國畫。新華網 劉默涵 攝
2014年以來,廈門高度重視社區書院建設,將其與社區治理相結合,深入開展服務基層百姓的文化活動和課程。截至2025年6月,全市登記在冊的各類社會書院數量已超過50家,廣泛分布于六個區,構建起較為完善的社會書院網絡。
這些書院形態各異卻使命相通。國有企事業單位運營的書院側重公共文化服務,民營資本支持的書院深耕特色課程,社區書院則像文化粘合劑,把居民從“陌生人”變成“一起讀書的鄰里”。它們聚焦鄰里文化共建,把國學講座、非遺體驗、親子活動搬進社區,讓文化成為改變生活的“軟實力”。
“車輪”與“古建”里的文化惠民
廈門的書院,不止“守著一方庭院”,還能“跟著車輪跑”。
周末清晨,同安區“書香郵差”志愿者的自行車隊出發了,車后座綁著課外書,車把上“車輪上的書院”的旗子在風中翻飛。這是項目負責人吳迎桉帶領團隊堅持了12年的日常。
“我們啟動‘書香郵差’項目時,最早全往山上跑,那時候的山村小學,孩子們連課外書都少見。”吳迎桉至今仍記得,往山區送書時,孩子們對知識那種渴望的眼神。
如今,隨著城鎮化進程的推進,廈門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大多匯聚到鄉鎮學校,“書香郵差”項目也悄悄變了樣。
“這幾年,我們不只是送書了。現在要先對接學校需求,重點是教孩子怎么讀好書。”吳迎桉說,項目將服務的觸角延伸至全區,精準對接孩子們新的聚集點——遍布城鄉的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
項目升級后,豐富多彩的文明實踐課程將進一步豐富“書香郵差”項目的“郵包”。來自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央廚房”項目的講師們還將跟隨“書香郵差”同步深入同安各村(居),開展文明宣講、歷史故事宣傳、非遺技藝展示,為“車輪上的書院”注入源源不斷的優質師資力量,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基層社區、鄉村兒童心中生根發芽。
同安區舉辦的“文明實踐+書院文化 遇見兒童詩”文明實踐活動上,一名老師在與孩子們互動。新華網 劉默涵 攝
而在集美區,一座百年古建則讓書院文化“扎進歷史里”。
嘉庚書房的前身是1926年愛國僑領陳嘉庚建成的八音樓,2019年改造時,既保留了嘉庚建筑特有的紅色磚墻與燕尾脊,又增添了現代閱讀區和“嘉庚講堂”。在這里,集美學村的學生能聽僑史講座,游客能在“集美學村先生展館”里看陳嘉庚辦學的老照片,自2020年開放以來,已接待近40萬人次。2024年9月,集美街道新時代文明實踐所落戶于此,更讓這座“古建書院”成了傳播嘉庚精神的窗口。
暑假期間,孩子們在嘉庚書房參觀“集美學村先生展館”。新華網 劉默涵 攝
從“車輪上的流動課堂”到“古建里的文化空間”,廈門正用“新時代文明實踐+書院文化”的融合模式,打破書院的物理邊界。
在思明區,融合社區書院功能的松柏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有著超高的人氣,一堂堂各具特色的課程吸引著居民紛紛走進來,不僅可以學習知識、協商議事,更可以參與社區治理,大家都把這里當成了自己的“第二個家”。
在海滄區,蘆塘書院依托顏氏耕讀家風,讓村民一起參與書院建設。不久前,這里還舉辦了“蘆塘文光映時代 文明新風潤青礁”文明實踐成果展演暨經典誦讀進萬家活動,通過文明實踐精品路線探訪、成果展示演出、互動體驗等形式,讓書院文化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煥發更鮮活的生命力。
這些創新,讓文化惠民沒有“距離感”。
“書院不是博物館。我們要讓傳統文化活在當下,活在普通人的日子里。”廈門市委文明辦相關負責人說。
松柏社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社區居民聆聽非遺講座。新華網 劉默涵 攝
文化傳承者的“守”與“創”
廈門地區的書院得以蓬勃發展,其根基深植于普通人的“堅守”里。
暑假時期,高殿社區武術館里,“咚”的一聲鑼響,孩子們舉著刀槍棍棒,踩著節奏點排列成陣。這是曾經瀕臨失傳的宋江陣表演項目,如今成了社區書院的“爆款課程”。
孩子們正在操演宋江陣。新華網 劉默涵 攝
一塊定制海綿墊鋪在地上,10歲的張涵坤正跟著教練練習宋江陣的基礎動作。“我三歲就來學了,現在能舉著刀跟著鑼鼓點走陣。”提起宋江陣,張涵坤眼里滿是光,“在這里認識了好多朋友,還知道這是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要好好練。”
看著孩子們的身影,武術教練陳雪金滿是感慨。她10歲開始習武,年幼時就跟著老拳師學套路,2006年牽頭重整宋江陣時,隊伍只剩二三十人。“現在日常訓練有四五十個孩子,展演時能湊齊108人,就是‘宋江陣108將’的樣子。”作為社區書院的義工老師,陳雪金最驕傲的不是孩子們練得多好,而是“外來娃也愿意學,傳統文化能傳下去”。
退休教師許清榮的舞臺則在翔安區希元書院的講堂里。他把文明新風編進閩南語“答嘴鼓”。這種用方言對口說唱的藝術,在他筆下成了“垃圾分類”“鄰里互助”的順口溜。
“‘答嘴鼓’得接地氣,不然年輕人不愛聽。”許清榮的作品里,有“閩南古厝尚出名,紅磚紅瓦石頭埕”的直白,也有“文旅融合大門開,笑迎客人積做堆”的溫情,每次在書院表演,臺下都有老人跟著唱,孩子跟著學。
許清榮在翔安區希元書院向孩子們傳授“答嘴鼓”的知識與技巧。新華網 劉默涵 攝
海滄區文明實踐成果展演活動。新華網 劉默涵 攝
這些普通人的“文化自覺”,成了書院發展的“火種”。如今,廈門正通過“聯踐工程”推動書院與文明實踐所(站)共建,首批20家試點單位已開發百余種特色課程;廈門市書院協會還聯合高校開展人才培育計劃,為書院注入專業力量。
墨香浸潤處,文明扎根生長;書聲回蕩間,溫暖脈脈傳遞。在廈門,這份獨特的文化圖景,既沉淀著“閩南古韻”的厚重底蘊,又迸發著“現代文明”的鮮活活力。作為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載體,書院正在城市發展的畫卷上細細描摹,將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緊密相融,推動廈門實現城市建設與文脈傳承的同頻共振。(廈門文明網 新華網記者 劉默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