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改革創新、和諧發展、繼續推進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
今后的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必須以學習領會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動力,作為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精神的一項重要內容來抓,與建設“三個強縣”的目標要求相結合,與正在開展的“樹新風、揚正氣、促發展”主題實踐活動相結合,進一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切實為農民解決實際問題,努力增加農民收入,全面提高農民素質,推動永定新農村鄉風文明建設又好又快地發展。
(一)進一步完善鄉風文明建設管理制度。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切實加強組織、協調、指導、督促、檢查。把鄉風文明建設與制度建設緊密結合起來,通過制度建設保證鄉風文明建設常抓不懈,進一步建立健全宣傳教育、下鄉服務、組織活動、學習培訓、檢查評比、領導述職、目標責任、領導政績考核等制度,不斷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常規程序,制定較為完備的指標體系,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從而逐步實現鄉風文明建設的科學化、制度化、規范化。進一步搞好村級組織的思想、組織、作風、制度建設,充分發揮村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形成在村黨支部領導下的各基層組織協調運行的、民主管理新體制。每年組織對村書記、主任進行一次輪訓,強化學習,開闊視野,更新觀念,培養農村發展的領頭人。
(二)著力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以學習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為動力,進一步解放思想,以培育“四有”新型農民為目標,使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和健康、文明、進步的風尚占領農村陣地,逐步樹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積極向上的生活情趣,推進鄉風文明建設步伐,保持農村社會的繁榮穩定。 以“八榮八恥”為重點內容,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教育,引導農民正確處理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利益關系,用社會主義榮辱觀占領農村思想陣地。從培養和造就一批有文化、懂科學、會經營的新型農民的高度出發,抓好農村的基礎教育,采取開辦農民夜校等形式,加強對農民的技能培訓,不斷提高農民的自我發展的能力。
(三)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和增加農民收入。從實際出發,圍繞發展“村特、村優”產品,培育“種、養、加”大戶和各類專業經濟合作組織,不斷強化科學技術、市場營銷、地方品牌、社會化協作、規模化經營等理念,推進種養業的規模化、標準化;加強實用農業科技的推廣,不斷提高農產品質量和科技含量。大膽探索農村集體經濟的多種實現形式和發展的新路子,促進共同發展。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網絡。繼續堅持對口扶持的做法,建立健全領導干部幫扶、黨員幫扶、企業幫扶和激勵機制;繼續抓好新農村建設規劃,從改善供水、供電、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入手,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分階段實施,扎實推進新農村建設。
(四)進一步豐富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必須精心設計和選好建設的活動載體,以豐富多采的活動吸引農民群眾積極主動參與,做到形式與內容的有機結合,使群眾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看得見成果,摸得著實惠,激發他們自覺參與的熱情。繼續堅持開展的“創建文明村鎮”、“星級文明戶”、“美德進萬家”等活動,加強農村文化陣地建設,豐富農民精神文化生活,以農民喜聞樂見的形式,有計劃、有步驟、分層次、分階段地進行黨在農村基本政策的教育活動和開展科技文化知識學習活動,幫助農民掌握黨的富民政策,增強農民加快發展的緊迫感,積極引導農民勤勞致富求發展,幫助農民選準項目,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破除因循守舊、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小農意識。
(五)加大農民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力度。結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貫徹落實,制定和完善《文明準則》、《鄉規民約》等,教育引導農民弘揚艱苦奮斗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和環境綜合治理活動,切實解決農村環境“臟、亂、差”問題。改善農村基礎設施條件,引導農村群眾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認真落實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責任,著力加強農村綜治工作的網絡建設,加大農村矛盾糾紛的調處力度,針對農民中容易發生矛盾糾紛的環節,及早做好預防工作,把問題消滅在萌芽狀態,進一步加強普法教育,不斷提高農民的法制觀念, 不斷提高農民遵紀守法的自覺性,不斷提高農民自我約束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責編:謝添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