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0
22時,北京市紅十字會999急救中心指揮大廳里,10名調度員并排而坐,電話、電臺、耳麥輪番作響,通話聲響成一片,略顯嘈雜。“每天要接三四千個電話,派車四五百輛次,我們的調度員連上廁所的時間都沒有。”999急救指揮中心主任田振彪說。
這個地處北五環的指揮中心是全市62個999急救站、100多輛急救車的神經中樞。全市的999急救電話統一接進這里,然后再分派到離求助者最近的急救車去。從接到電話到車輛出發,要在短短兩分鐘內全部完成——時間就是生命,這句話對999急救中心來說最恰如其分。
指揮中心的帶班主任李建才,曾經在同仁醫院急救站當過5年急救車司機。他告訴記者,急救車司機駕駛技術要高自不必說,為了能最快到達出事地點,還有一個至關重要的本領是要“路熟”。“熟到什么程度?那時候我主要跑城四區,隨便哪條胡同,說出名字我就能知道位置。”
“064,國貿橋,交通事故傷一人。”調度員小李拿起電臺送話器,僅用十幾個字就發出指令。這輛064急救車屬于東四急救站。接到指令時,064車剛剛把一位病人送到朝陽醫院,正在返回急救站的途中,已駛到建國門。所有這些信息,在小李面前的顯示器上一目了然。
每輛999急救車,一般配有3名司機、3名醫生、3名護士,分3個班次輪流值班,一個班就是24小時。
急救車上鮑彰煥醫生,從8時開始上班。十多個小時,已經出車9次了,多數都是在返回急救站的途中就又被派出。中午好不容易回到了急救站,剛準備吃飯就來了指令。一頓中午飯,分了三次才吃完。“凌晨電話相對少,但我好像也沒睡過整覺,斷斷續續能睡三四個小時就不錯,衣服是從來不敢脫的。”
“傷員有幾個人?”“請說一下您家的位置……”這里,有連接著千家萬戶的生命線。
23:20
夜深了,度過了喧嘩的一天,我們的城市再次安靜下來,許多人此刻已經進入甜美的夢鄉。夜班車出發了。
23時20分,顧美華師傅開著212路夜班車,準時從前門站發車。212路夜班車從前門站始發途經北京西站、五棵松等站,最終到達老古城。
雖然首班車23時20分發車,但顧師傅每天20時30分就準時趕到車隊。查機油、加水、擦車……出發前,顧師傅要忙的事可多了。在車隊,顧師傅可是出了名的利落人。要說夜里出車,黑燈瞎火的,誰也不會注意到車干不干凈,但是顧師傅每天一到車隊,第一件事就是搞衛生。顧師傅開的是輛跑了六七年的老車,但地板愣是讓他擦得亮亮的,跟剛出廠的新車一樣。
常坐夜班車的都是些熟臉兒,一來二去大家都認識了。乘客一上車,顧師傅就樂呵呵地跟他們打招呼。對于老乘客,顧師傅記得清清楚楚。頭一回坐他車的新乘客,更是他服務的對象。前門站上來5位新乘客,他們要到六里橋北里不知道怎么換車。顧師傅說:“西站下,對面倒205。放心吧,一會兒我叫你們。”
車穩穩地開動了,夜深人靜,路上沒幾輛車。顧師傅一直把時速保持在40公里。“沒車也不能撒開了跑,夜里更容易出事。”顧師傅說。去年冬天,車走到萬壽路,他老遠就發現對面一輛小轎車不對勁。“‘畫著龍’就過來了,估計司機喝醉了。快會車的時候,他突然沖我撞過來。幸虧我車速慢,一腳剎車踩住了。小車把護欄都撞翻了。”這件事,至今讓他心有余悸,夜里開車更得精神集中。
轉眼,車到了北京西站,坐在車廂后面的5位乘客聊得正歡,根本沒注意。可顧師傅幫他們記著呢!“后面那5位,您到站了。”顧師傅的熱心,讓乘客很感動。其中一位說:“夜里開車挺熬人的,您可真不容易。”
24:00
他們是名副其實的“夜貓子”。為了保證白天首都交通的正常運行,他們所有的工作都只能在晚上進行。
午夜24時,張連明開著車上了南四環,他是北京公聯潔達公路養護工程有限公司養護中心的經理。
張連明的任務就是照顧馬路牙子、路面、防撞墩和綠化帶,給四環路“美容”。算上輔路和一部分三環路,整個養護面積有1300萬平方米。
看了眼手上的任務表,晚上一共有11撥人馬在四環路上忙活:防撞墩修補兩撥,馬路牙子修補五撥,防撞護欄油飾兩撥,綠化帶種植兩撥。
24時45分,東四環東風北橋主路。一溜兒的安全警示牌將主路最外側的車道隔了出來,張連明蹲在路邊,邊看邊和工人交流,因為其他車道上車輛的呼嘯聲,說話得貼著耳朵。“基本差不多了,加把勁,爭取3時前收工。注意安全。”臨走時,張連明一再提醒帶隊的負責人。
2時,西四環岳各莊橋輔路。轟鳴的機器聲中,一群工人正在用手持式風鉆將路面碎裂,修整后鋪上特種瀝青。“這就是我們天天得干的活,填坑修路。”碎多大面積,挖多深,填多少料,張連明仔仔細細地跟作業隊長一一交待,最后又叮囑了一句:“6時必須撤離,抓緊點干,注意安全。”
剛準備前往下一個施工地點,張連明的手機響了起來,原來為了保障“好運北京”測試賽,張連明必須安排隊伍到現場備勤。“最怕接電話,一接準沒‘好事’。”張連明這樣說,但他的手機卻從來沒關過,除了備用電池,車上還有車載充電器。 (記者 劉可 黃加佳 董少東 于麗爽)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