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抓“九進社區”。 邵武市在省文明委提出“六進社區”的基礎上進一步延伸,提出了深入開展“科教、文體、計生、法律、衛生、環保、涉臺、勞動保障、廉政文化“九進社區”活動的要求??平踢M社區 以普及科學知識為重點,組織有關方面的專家、學者、科技工作者和科普志愿者在各社區舉辦科普讀書、科普講座、科普報告、科普咨詢、科普培訓、科普競賽、科普講演、科普文藝和科普影視巡回演出等活動31場,辦好社區科普畫廊、科普宣傳欄、張貼科普公益宣傳畫等26期。通過開展生動活潑、形式多樣的科普教育活動,普及科學生活知識,破除愚昧思想和落后習俗,建立科學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社區居民的生活質量。文體進社區 市文明委下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的意見》,逐步建立健全社區文化陣地,完善社區一網(社區服務項目網)、二欄(閱報欄、宣傳欄)、三點(愛心捐助點、治安服務點、衛生服務點)、四校(市民文明學校、家長學校、業余黨校、外來人口學校)、五室(榮譽室、圖書閱覽室、電教室、棋牌室、文體室),開展創建“社區文化示范之家”等活動,舉辦百部優秀影片進社區活動,放映優秀影片61場,舉辦社區迎春鋼琴歌會、社區元宵文藝聯歡會、社區時裝表演等30多場,組織社區群眾參加各類體育比賽25場,舉辦了三屆社區運動會,每周舉辦一場“激情廣場”文藝演出等。如今每天參加社區各種活動的居民有1萬多人,極大地豐富了社區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形成了“愛在社區,樂在社區”的文化氛圍,提高了社區文化品位。法律進社區 在社區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法律服務、公證服務,舉辦社區法制講座、法律咨詢、法制園地等多種形式的活動26場,為社區弱勢群體提供法律援助36人,向社區居民宣傳普及與社區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進一步提高社區居民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質,進一步增強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自我監督的能力。衛生進社區 市衛生局加強對社區衛生機構的監督管理,建立3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站),基本建成服務網絡健全、政策配套落實、人員素質較高、服務功能完善、運行機制科學、監督管理規范、適應廣大居民健康服務需求的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居民“看病難、看病貴”問題得到改善。舉辦健康知識講座25場,在小區中設立“健康服務點”,開展衛生知識和計劃生育知識的宣傳、常見慢性病的普查管理等活動,使衛生與居民之間實現零距離服務。同時建立家庭病床139床,簽訂社區家庭保健合同2450份,為社區居民免費建立健康檔案3.5萬份。涉臺教育進社區 兩年來舉辦“臺情報告會”、“政策咨詢會”、“臺海局勢專題講座”、 涉臺知識講演會、涉臺知識競賽等活動30余場,在熙春、新建、北門、飛機坪、城裕、大同等社區定期更換涉臺知識墻報和圖片,向廣大干部群眾、社區居民介紹臺灣形勢變化及兩岸局勢的走向,樹立祖國和平統一的堅定信念。環保進社區 在社區建立了環保青年志愿者隊伍,開展清理白色垃圾活動,創建“綠色社區”8個,在社區形成保護環境的良好氛圍。并結合6?5世界環境日、地球日、水日、植樹節、愛鳥周等紀念日,廣泛開展群眾性環保宣傳教育活動。計劃生育進社區 深入開展“生育文明進社區、家庭文明促和諧”和“婚育新風進萬家”活動,把新型生育文化知識、科學文明的婚育觀念、優生優育、生殖保健知識傳播到群眾中去。開展“生育關懷”活動和“關愛女孩行動”,落實“三三三”工程,,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促進和諧社會的實現。
就業與社會保障進社區
一是健全信息服務網絡。建立完善邵武勞動保障網和室內電子屏幕,在社區建立了勞動保障信息員,定期發布企業招工信息、勞動用工指導價位,實現勞動力市場信息資源共享。
二是加快職業技能培訓。整合培訓資源,建立起以市勞動就業管理中心、“陽光工程”辦公室、閩北職業技術學校、成人教育中心、職業中專學校和農村勞動力轉移定點培訓機構為基本架構,發展團市委、婦聯、科委、農民工夜校等社會辦學的職業技能培訓大網絡。培訓內容上,加強了茶藝員、高危行業以及高危崗位、殘疾人就業等特色培訓。實現再就業培訓1084人,創業培訓83人;新增農村勞動力職業技能培訓2864人。三是加快就業服務平臺建設。組建了企業招工服務組,并在長期在邵武打工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建立50余名以工招工信息員;加強了外來務工人員服務站建設,自正式揭牌以來,共接待外來務工人員1100多人,幫助600多人找到了工作;建立了每月16日全市“用工招聘日”,舉辦用工招聘會26場,累計辦理求職登記3496人,提供就業崗位4195個,介紹成功1791人,企業缺工減少了2523人。
廉政文化進社區
以噴泉廣場、體育廣場、青春廣場為中心,在社區居民聚集地每季播放一場廉政電影,在住宅小區建廉政公益廣告和廉政文化宣傳欄、墻、廊,在西湖麗景等小區的電桿上、草地上制作了公民道德格言、文明提示語,建了道德廊、方正亭、生育文化亭,讓小區居民們在休閑娛樂中接受道德熏陶,受到春風化雨般的教育。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