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堅持“成才先成人”的教育理念,創新模式手段,在青少年中大力開展“好人”建設,引導廣大青少年“存好心、說好話、辦好事、做好人”,并以此為突破,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取得了顯著實效。
一、注重營造氛圍,在青少年中扎實開展“好人”教育
惠州從青少年成長的特點出發,緊緊抓住影響青少年道德觀念形成和發展的重要環節,努力構建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教育網絡,堅持不懈地進行“好人”教育。
一是實施道德教化,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重視發揮道德教化作用,以生動的形式開展道德宣講,幫助未成年人增強愛國情感、確立遠大志向、規范行為習慣、提高基本素質。由10名資深教師、教授、律師組成“八德”教育宣講團,以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形成的“忠、孝、誠、信、禮、義、廉、恥”等“八德”為主要內容,到全市各學校開展宣講,大力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在全市開展“紅色育人工程”,充分利用豐山公園、飛鵝嶺、東縱館等“紅色資源”,對青少年加強革命傳統教育。以抗震救災等鮮活英雄為素材,組織開展“學英雄、知榮辱、正言行”主題宣講教育活動。專門成立了由老戰士、老工人、老專家、老模范、老教師組成“五老關愛工作團”,自編、自演以“八榮八恥”、“愛國守法”為主題的文藝節目,到各中小學校,幼兒園演出,使孩子們從中受到教育。
二是實施心理疏導,糾正青少年的心理行為偏差。為加強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在市教育局成立了“惠州市心理健康教育輔導中心”,開通了心理輔導熱線電話,組織市區心理健康教育專職教師,利用周六、周日時間接受學生、家長和社會咨詢。從2006年起,市教育局啟動了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工程,對全市13000多名班主任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全員培訓。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創建活動,落實領導機構、師資隊伍、工作經費等,全市已有7所學校進入全國心理輔導特色學校和省級心理健康教育示范學校行列。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堅持“預防、預警和干預”相結合,利用各種靈活有效的形式,全面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及時了解并疏導學生心理問題,通過有效的心理輔導及時轉化“問題學生”,糾正心理和行為偏差。
三是實施文化熏陶,營造美化心靈的文化環境。加強青少年藝術培訓中心、紅領巾藝術基地、社區文化廣場等青少年文化活動陣地建設。在全市范圍內積極實施青少年新世紀讀書計劃,成立惠州青年讀書俱樂部,有效引導青少年學生多讀書、讀好書。組織“開口講英語”、舉辦“大中學生科技文化節”、“金鑰匙”科技作品大賽、大中學生暑期教育實踐、“別對自己說不可能”演講會等活動,有效引導青少年學生學習知識、武裝頭腦;大力開展針對青少年的文藝創作和演出,專門組織創作了《知禮歌》等歌曲、小品、小說等文藝作品,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以生動的形式唱響“好人”主旋律。發動企業捐資設立了“惠州市金寶?校園文化范例獎”,每年獎勵10所在校園文化建設工作成績突出的學校。各學校通過舉辦讀書活動、辯論會等,培養學生的民族意識、民族精神和愛國熱情;通過讓學生繪制家鄉自然風光、風土人情、建設成就的圖片等,增強愛國、愛家鄉的深厚情感;通過開展藝術活動、節慶活動,豐富校園生活,營造濃厚的文化氛圍。
四是實施網絡教育,大力倡導文明上網。面對網絡對青少年的強大吸引力,惠州市堵疏結合進行有力有效的引導。一方面,加強網上的正面宣傳和管理力度,防止有害信息的傳播。堅決整治校園周邊環境,堅決打擊黑網吧,經常對學校周邊200米以內環境的網吧進行清理整治,堅決取締非法網吧。另一方面,重視互聯網在青少年道德教育中的作用,充分運用網絡資源開展道德教育。引導孩子們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接受更好的教育,積極倡導青少年網絡文明,比如針對青少年上網的道德偏差問題,發動廣大的教師、干部、家長、專家學者以普通網民的身份上網與學生聊天,了解他們的困惑,進行教育和疏導。教育部門積極向家長和學生推薦健康文明網站,讓未成年人從中汲取健康的營養。在各社區建設“青少年安全放心網吧”、“綠色網吧”,大力開展“文明辦網、文明上網”主題活動。開展班級網頁設計大賽、動畫制作大賽、電腦編程大賽等活動,并組建多個計算機興趣小組,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電腦網絡知識的熱情,營造健康上網的氛圍。
五是實施法制勸誡,提高青少年抵御不良侵害能力。在每個中小學校配備了一名法制輔導員,定期為學生上法制教育課,通過以案說法、以例釋法,增強學生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同時,在青少年容易出現問題的領域,通過演講、征文比賽、簽名活動等生動活潑的形式開展法制教育,遏制吸毒、傳銷及違反交通規則等不良行為。在禁毒教育中,全市每年都開展“八個一”活動:即讀一本禁毒書,看一部禁毒專題教育片,聽一場禁毒專項報告,召開一次禁毒專題班會,出一期禁毒校刊,簽一張拒絕毒品承諾卡,寫一篇禁毒感想,舉行一次禁毒宣誓儀式。許多學校還通過開展“模擬法庭”、“法制之窗”電腦平臺、“爭當社區法律宣傳員”等實踐活動,幫助學生認識了解社會,更好地明辨是非、丑惡、榮辱等。近幾年來,我市未成年人犯罪率均為零。
二、注重典型引路,在青少年中掀起學“好人”熱潮
在青少年“好人”建設中,惠州十分重視發揮典型的作用,引導青少年向“好人”學習。
一是大力培育和挖掘先進典型。市文明委與香港旭日集團合作設立了惠州市未成年人品德優秀“旭日獎”,從2005年起每年評選表彰3000名品德優秀的學生。為擴大影響,從今年開始,“旭日獎”還增設未成年人思想品德進步獎500名和未成年人品德教育優秀班主任100人等兩個獎項,每年的出資額由原來的60萬元,增加到135萬元。評選結束后,組織 “旭日獎”獲得者開展幫扶活動、參與社區服務、社會實踐等,并廣為宣傳,充分發揮榜樣的典型示范和激勵帶動作用,產生了巨大的榜樣效應。同時,惠州市在“感動惠州”人物、“十杰青年”、“十佳少年”等先進典型評選活動的基礎上,扎實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在全市范圍內征集身邊好人的事跡,吸引了廣大市民踴躍參與;各學校、社區也十分重視挖掘、培養和宣傳品學兼優、戰勝逆境、熱愛科學、誠實做人、熱心公益等方面的先進典型,如組織“社區小公仆”、“文明小市民”等評選表彰活動,在青少年身邊樹立一批看得見、摸得著、學得來的“好人”典型。
二是大力宣揚先進典型。利用各種媒體,大力宣揚“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旭日獎”獲得者、“十佳少年”、“十佳少先隊員”、“星級志愿者”、道德模范等好人典型的先進事跡,發揮其模范帶頭、示范引導作用。比如在全市各大中小學舉辦“我與杰青面對面”巡回報告會,組織“惠州市十大杰出青年”進行現身說法,引導廣大青少年“崇尚先進、學習先進、爭當先進”;四川汶川地震發生后,惠州迅速在未成年人中掀起向抗震救災英雄少年和優秀少年學習的熱潮,通過報告會、演講比賽等各種靈活有效的方式,學習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可貴精神,有效地激勵了廣大未成年人奮發向上、健康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