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中國紅色革命老區。“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這首《如夢令?元旦》是毛澤東對如火如荼革命斗爭的真實寫照。
這里,是一座文明、開明、清明的創新城市。二十四年前,全國“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工作會議在這里召開,推廣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的經驗,揭開我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的序幕。
這里,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的最綠區域之一的“綠海明珠”。森林覆蓋率達76.8%,有國家級、省級森林公園21個,自然保護區11個。
群山環抱,林海蒼茫,一河兩岸,水映山城。在二十多年精神文明創建的歷練中,三明市正以嶄新的面貌,詮釋山區文明城市創建的豐富內涵。
辦實事改善民生基礎
近年來,在主動融入“海西”建設中,三明市委、市政府始終堅持以群眾滿意為最高標準、以群眾受益為根本動力,把創建文明城市辦成一項群眾滿意工程,形成了全社會參與創建文明城市的強大合力。1999年、2002年、2005年,三明市3次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國創建文明城市工作先進城市”。
談及文明城市創建,三明市委書記黃琪玉一直這樣強調:“創建文明城市是加快發展之策,和諧建設之需,也是順應民心之舉,更是執政為民之要”。
向(塘)莆(田)鐵路開工建設;泉(州)三(明)高速公路三明段開始路面施工;三明機場完成飛行區和航站區“三通一平”工程;農村公路改造、硬化完成1282公里,硬化路面通村率97.3%……這些僅僅是三明市委、市政府為民辦實事的一部分。
熟悉三明的人都知道,三元城關步行街是市里最美的商業中心。但是,在兩年前,這里的路面還是坑坑洼洼,占道經營十分嚴重。由于基礎設施不完善,市民們經過這里時,往往是雨天一身泥水,晴天一身塵土。2007年,三明市政府及三元區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這里進行改造。現在這里再也看不到污水橫流、占道經營現象。
為了聚集全市力量爭創全國文明城市,三明市成立創建文明城市指揮部,市領導狠抓“政務環境、法制環境、市場環境、人文環境、生活環境、生態環境”六大環境建設。
兩年來,市區路網改造共投資14578萬元,新建改造道路面積21萬平方米;實施市區“南拓北擴西進”,市區企業“退二進三”,進一步優化城鄉發展環境;實施山川秀美計劃,完成對8個污染源治理;實施沙溪河園林綠化工程,形成“一街一樹,一路一景”的綠化景觀。2007年,市區空氣質量優良率達83.8%、沙溪市區段水質達標率100%;綠化面積達60萬平方米,綠化率達90%。
用幸福創建和諧生活
“文明城”、“林權改革”、“萬壽巖遺址”……自7月1日以來,由三明市委宣傳部主辦的“三明十大名片”評選活動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廣大市民通過短信、電話、網絡等方式,積極發表看法和建議,推薦自己心目中的“十大名片”。通過這次活動,既反映出三明的自然、人文、歷史與現實,也體現出三明的形象、氣質和品位。
在三元百貨超市里,崇寧社區特困戶林麗華選購好大米、醬油、醋等。和普通顧客不一樣,她是用“愛心購物卡”結賬。
2004年,三明市區一些社區自發成立了愛心超市,然而由于資金來源不穩定,不少愛心超市難以為繼。為建立愛心救助長效機制,2007年9月,三明市把愛心超市升級為愛心合作社,覆蓋市區47個社區,確定10余家定點超市,從全市低保戶中篩選出700戶特困戶,每月資助50元。
“堅持突出為民、體現‘民’字為先”,全市建立起城鄉貧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鄉醫療救助制度、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救助制度。全市養老、失業、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0%,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平均參加率達86.7%。在全省率先消除城鎮“零就業家庭”,率先建立援助農村“一戶一就業”長效機制。
“萬村書庫”、“希望書庫”建設和“百鄉千村廣播電視覆蓋工程”取得實效;地方高等教育跨越式發展;相繼完成三明市博物館、三明市精神文明展覽館改造和萬壽巖舊石器時代遺址等一批重點文化設施建設;寧化、清流、明溪、泰寧、建寧等五個原中央蘇區縣,分別與泉州市的五個區、市開展山海協作、結對共建。
打造文明社區
“培養一流的市民素質、打造一流的城市環境、構建一流的社會秩序、創建一流的服務水平”。
近年來,三明市每年都堅持開展“公民道德宣傳月”系列活動,通過開展榮辱觀主題教育、“迎奧運、講文明、樹新風”、“文明規范伴我行、爭當三明好市民”等一系列活動,帶動市民整體素質的提升。
目前,三明市委、市政府共為社區投入資金3000多萬元,98%的文明單位、文明學校向社區群眾開放內部設施,150多支志愿者服務隊伍經常活躍在社區開展服務。
文明之風吹拂三明。三明市涌現出十佳文明市民、十佳先進集體等各類先進典型。在全國首屆道德模范評選活動中,曾被國務院、中央軍委授予“搶險救援勇士”榮譽稱號的鄭忠華烈士、永安市人民檢察院書記員劉惠芬獲得“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榮譽稱號。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在文明城市創建活動中,三明的人居環境、創業環境和投資環境更加美好!(記者 章文秀)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