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無懼:架設電纜斗深山
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大安村山高路陡,崎嶇曲折,施工線路上有深谷、峭壁等,難度之大出乎意料,但供電人員不畏艱險,努力奮戰,與深山展開了一場“逢山開路,遇谷搭橋”的較量,在農網改造過程中上演了一幕幕驚險刺激的精彩大片。
中蓬小隊位于大安村分水關海拔約550米的一座半山腰,僅有一條曲折的山間小徑通往。在架設線路時,電線桿、導線等材料的運輸幾乎完全靠人力完成,為了把一根電線桿抬到施工地點,往往需要七八個力氣大的男人花上三四個小時才能運到,整個工程100多根電線桿和10多噸導線還有其它材料,都是靠施工人員肩扛手拉運到工地上的。
2002年底,大安村農網改造工程全面峻工,座座桿塔立村頭,條條銀線入戶家,電壓不穩、電費昂貴的生活已成為歷史,村民們離現代化生活更是越來越近。
于是,出現了文章篇頭李老漢家的這幕場景?!盎畹桨氚伲业南MK于成為現實,”李老漢激動地說道,“現在我們這兒家家戶戶用上了碾米機,還有冰箱、空調那么多電器,以前呀,就一臺電視,還得買調壓器,動不動得爬起來重新調制,要不電視就會被燒壞。我們真的打心眼里感謝供電企業哪!”
便民服務:體貼為農暖人心
武夷山供電公司在服務新農村建設中推出的便民服務措施———便民服務卡。農民們有了這張卡,就方便多了,遇到用電故障,再也不用去找這個、找那個,只要按卡片上的電話一撥,用電故障馬上就有人來處理,從而保證了供電服務的及時、準確。
家住分水關自然村的張奶奶,子女常年在外,家中只剩下她和年僅10歲的孫子。今年3月10號晚上8點,由于家中線路老化,造成短路,無法正常用電,張奶奶一時急得不知所措,在鄰居的提醒下,她拿出供電所為他們發放的便民服務卡,抱著試一試的態度撥通了上面的電話,沒想到半個多小時后,供電所就派人趕到現場,處理了用電故障,張奶奶高興極了,拉上同村干部還一起到供電所表示感謝。
今年,供電所還大力開展優質服務活動,根據農村季節特點,把定點收取電費變為流動收取,極大的提高了收取電費的效率,同時也方便了群眾,大安的村民再也不用每月跑十幾公里到供電所交費了。
帶動產業:旅游插上新翅膀
2004年底,大安入選全國100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日前,又入選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依托武夷山雙世遺和旅游品牌的優勢,大安積極發展紅色旅游和生態旅游,延伸武夷山文化旅游內涵,發展老區經濟,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如今,許多單位和企業都把員工愛國主義培訓和黨風廉潔活動放在大安村進行,蘇維埃舊址的參觀,革命地道的體驗,這樣的活動既培養了愛國主義思想,又陶冶了個人高尚情操,可收到很好的成效。
同時,大安也積極發展產業經濟,以家庭為單位的竹木加工企業遍布全村,2003年創辦的工業園區,如今已引進八家企業,成為帶動經濟發展的領頭軍。此外,大安村還利用其自身的生態優勢發展經濟,2006年成立的虎源冰泉礦泉水廠就充分利用了大安——為于閩江源頭的優質水源,如今已成為了閩北地區有名的礦泉水廠。
隨著武夷山對大安紅色旅游和生態產業的規劃,迎接大安的將會是其更加嶄新的一頁。
1978年至2008年,三十年時光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改革開放這部偉大的詩篇有著說不完、道不盡的華美篇章。沐浴著這三十載的春風,大安村供電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昨到今,度過了載入史冊的三十年。光明照亮幸福山川,相信堅強的電網和優質的供電服務將伴隨著大安村經濟的發展,譜寫出更加輝煌的篇章!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