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南門大廈莆仙戲劇團雖是個家庭劇團,可近年來一點不愁生計,團長陳春甚至把兒子、媳婦、弟弟、弟媳、女兒、女婿、侄兒、侄女都叫到劇團中來當演員。
陳春說:“我們劇團目前可以表演50多個莆仙戲傳統劇目和5個現代小戲劇目,每年平均在農村演出350多天700余場,不管到哪里都不缺觀眾捧場。”
村村聞鑼鼓,日日演大戲。近年來,海西農村經濟日益發展,農民文化需求日益旺盛,民間戲劇文化紛紛走向農村大舞臺,呈現出一片繁榮景象。
傳統劇種得到復興
隨著福建農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民群眾開始自發組織文娛活動,具有文藝專長的農民走到了一起,形成了許多鄉土味十足的文藝團體,也誕生了一批深受群眾歡迎的農民藝術家。
今年春節,莆田市荔城區有180個農民文藝團體活躍在鄉間舞臺,以自己的語言,自編自導自演威風鑼鼓、秧歌舞、斗笠舞、十音八樂、扇舞、彩帶舞、葵花舞等精彩節目。 如今,在荔城區農村,從事文藝表演的群眾多達5570名,他們組成了車鼓、十音八樂、農家舞蹈、腰鼓等民間文藝隊。
在莆田市這些民間文藝隊的積極推動下,中國古老劇種莆仙戲得以復興。逢年過節,幾乎每個村落都上演莆仙戲,戲臺比鄰搭,演技較高下。
不僅在莆田市,改革開放以來,福建許多珍貴的稀有劇種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在群眾的自發保護中復興。珍稀劇種北路戲沉寂20年后重生,獨角戲“公背婆”也在石獅重現舞臺……
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
如今,福建的民間職業劇團涵蓋了戲劇、曲藝、歌舞、雜技、魔術、木偶、皮影等眾多藝術門類,成為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
以素有“戲窩子”之稱的晉江市為例。據晉江市文化體育局介紹,目前,該市有2個專業劇團和28個民間職業劇團,從藝人員900余人,每年演出6000多場;據不完全統計,全市有戲臺1000多個,平均每個建制村(社區)有3個戲臺,個別村甚至達到10多個,年演出近百場。
在整個福建沿海地區,活躍著約700多個民間職業劇團,這些劇團完全由私人投資,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調查數據顯示,福建的歌仔戲、高甲戲、莆仙戲、閩劇和潮劇等劇團每年演出14萬多場、觀眾近1億人次,布袋、木偶、皮影等劇團每年演出約2.54萬場、觀眾約127萬人次。
民間職業劇團也創造了良好的經濟效益。調查顯示,福建沿海地區每場戲劇的酬金為:莆仙戲800-2000元,歌仔戲平均2100元,高甲戲3000-4000元,閩劇3000-7000元。按歌仔戲等大團平均每場酬金2500元、年演出14萬場計算,年總營業額達3.5億元;布袋戲等小團按平均每場酬金490元、年演出2.5萬場計算,年總營業額達1225萬元。
政府助推,農村舞臺越發精彩
隨著福建經濟的發展,地方政府在建設農村文化,滿足農民文化需求方面的投資也越來越多。
福建村村有文化協管員,政府為他們每月發放100元津貼。這些文化協管員的職責主要是組織群眾開展喜聞樂見的文藝活動,培育一支“不走的”文化工作隊。
“送”文化、“種”文化、“揚”文化。福建各級文化單位也紛紛將優秀的文藝節目送下鄉,讓農民群眾足不出村就享受到品種多樣的文化大餐。
2007年,省雜技團以流動車的形式,在全省110個鄉鎮開展公益文藝巡演。莆田市的120個莆仙戲劇團、3500多名演職人員每年深入城鎮鄉村演出6萬多場,觀眾人數達3000多萬人次,覆蓋當地的山區、平原、海島的每一個角落。
福建各劇團的演出訂單大量增加,一些曾面臨倒閉的劇團也活了起來。在提供優秀傳統劇目的同時,當前農村群眾生活中存在的焦點問題也被編成戲劇,走上舞臺,如莆仙戲中表現計劃生育主題的《計生妹》、表現尊敬長輩主題的《臨時孝》、反映農村獨生子女教育問題的《母子淚》等。
民間劇團為農民們送來的鄉土文化,與政府組織的專業文藝表演相互補充、相互促進,讓福建的農村文化生活精彩紛呈。 (新華社記者 孟昭麗 福建日報記者 李珂)
責編:林芳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