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集美區“村改居”社區一級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于2007年7月6日正式啟動,2008年初全面鋪開。這種順應農村工業化、城市化建設需要的創新之舉,讓政府和群眾清晰地看到農民不僅逐漸變成了城里人,其思想觀念也在悄然改變――
文明風12月1日訊(通訊員 吳會明)廈門集美區“村改居”集體資產改制先行試點“樣板田”、地處福廈路段集葉厝社區活動綜合樓,樓上樓下人聲鼎拂,房前屋后人頭攢動,綜合樓因經營得紅火,被譽為村民增收致富的“搖錢樹”。12月1日,筆者慕名采訪,葉厝社區居委會主任張進君介紹說,這棟活動綜合樓由村民入股的方式投資建設,除了頂層作為社區公共活動場所外,其他作為店面出租經營,每年的收益確實很不錯。
據介紹,僑英街道葉厝是集美區實施“村改居”社區之一,連同杏林街道的曾營社區在內,2007年這兩個社區被政府確定為“村改居”社區集體資產改制先行試點,并于當年底完成,葉厝社區活動綜合樓作為居民入股集體項目,每個股份出資8000元,這兩年大約一個股份可分成2700元的紅利,自此,村民有了長期穩定的收入來源。集美區委副書記黃聰敏欣喜地告訴筆者,“村改居”社區一級集體資產產權制度改革于2007年7月正式啟動后,2008年初在集美區全面鋪開。目前,全區有建成、在建和擬建集體經濟項目32個,總投資10.1億元,總建筑面積88.6萬平方米,農村集體資產改制,群眾生活水平也隨之發生著“質”的變化。
所謂“村改居”,說白了,就是在農村城市化的進程中,讓農民徹底過上城里人的生活。集美區“村改居”改制的集體資產是指屬原村集體擁有并有權使用或處置的各類資產,改制后按照《公司法》要求成立經營公司,同時進行股東身份的確認。1981年以來參與本村集體土地承包的家庭成員股東資格認定后,以清產核資確認的經營性凈資產為總股本金,按照“效益決定分配、盈利共享、風險共擔”的原則,按股權進行分配。兩年來,通過實施“村改居”集體資產改制的社區,居民“居住社區化、資產股份化、職業非農化、生活社保化”已顯現出來,效果看得見。
隨著廈門新一輪跨越式發展步伐地加快,集美區進入大開發大建設的黃金發展期,許多省、市重點項目落戶轄區,幾年內轄區征地拆遷面積達32平方公里,占到廈門全市被征地拆遷面積的60%。大規模征地拆遷和海域整治,產生了大批失地失漁農民,集美區委、區政府經過充分調研,認真謀劃,制定出臺一系列優惠鼓勵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勵失地失漁農民轉崗就業,辦理失地農民社會養老保險,并積極引導被征地農民利用土地補償款集資入股建設通用廠房、外口公寓、農貿市場、商業店面等股份合作項目,并對農村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扶持由財政每年安排700萬元增加到1500萬元,使農民手中的土地款變為資本,變為有形資產,村民變成集體經濟發展項目的股東,使村民每年均能從所入股的集體經濟發展項目收益中獲得一份有保障的固定收入。
集美區在大力扶持股份合作經濟的同時,不斷深化集體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改革“村改居”社區集體資產產權制度,防止集體資產流失,確保村集體資產保值,增值。去年7月以來,首先在葉厝、曾營兩個試點社區進行集體資產改制,已取得階段性成果,完成了資產清查、股權身份認定、股份設置等工作,現正著手實施資產量化、組建民辦非企業法人的共有權益服務中心及運營性公司的申請報批等工作。集美區提出接下來的集體資產改制過程要結合做大做強股份合作項目,注重統籌兼顧。同時要依靠群眾,尊重民意,依法操作,對改制方案,必須經居(村)民會議或居(村)民代表大會討論通過,力求方案可行,程序規范,群眾認可,充分體現合法性、民主性、公正性和嚴肅性,確保改一個成一個。
前不久,結合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為農村改革指明的方向,廈門集美區召開集體資產改制工作會議,對全區集體經濟發展和資產改制工作進行了回顧和部署,提出要全面推進“村改居”社區集體資產股份化改革,以實現城鄉體制平穩轉換,加速農民增收步伐。如今在集美,通過“村改居”社區集體資產改制的有效實施和進一步推進,轄區農村面貌和農民生活正在發生巨變。
責編:趙舒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