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世紀60年代的“大工地”,如今已是舊貌換新顏。楊連祿 攝

1985年,省委省政府授予三明“文明城市”榮譽稱號,這是全國第一塊“文明城市”的牌匾。(資料圖片)
城市就像一個大工地
三明市區原是地圖上找不到的偏僻小鎮,“小小三元縣,三家豆腐店,城里磨豆腐,城外聽得見”。出于戰備考慮,于1958年建市,著力工業基地建設。來自全國各地的十萬建設大軍,云集于此,“白紙繪新城”。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1963年,21歲的林愛荷辭了老家永泰縣蒿口鎮小學代課老師的工作,追隨丈夫來到三明,“為‘三線建設’添磚加瓦”。
接下來的十多年,林愛荷對三明的印象沒有一點改觀,一如既往的“臟亂差”。
“由于‘先有工業、后有城市’的特殊歷史背景,三明長時期地‘先生產、后生活’,‘先治坡、后治窩’,基礎設施、生活設施建設嚴重滯后。整個城市就像一個大工地。當時都流傳這樣的說法:三明三明,道路不平,電燈不明,電話不靈,社會不寧?!睉浧鹜?,離休干部、原三明市勞動局長余養仲還不住搖頭,“那時三明怎一個臟字了得。房前屋后,種瓜種菜,養雞養鴨。市區的公廁少,管理差,每到雨天,污水橫流,墊著磚頭才能進去?!?/font>
“在大規模的經濟建設中,由于缺乏經驗和受‘左’的影響,大上大下,失誤不斷。使三明長期處于‘大工地’狀況。市民生活和城市建設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工業污染嚴重,垃圾到處都是,市內交通擁擠,商業網點少,服務質量差,有些青少年無事生非,走上邪路,擾亂社會秩序?!彪x休干部、原三明市咨詢委主任龔人左說,“這些之外,當時三明最大的危機是人心思去,在20世紀70年代最后幾年,每年都有上千名知識分子、技術人員調離。”
三把火從“破難”開始
20世紀70年代末,浩劫初過,理性回歸,百廢待興。
1979年底,鄧超被任命為中共三明地委書記,袁啟彤為地轄三明市的市委書記。 “面對‘爛攤子’,兩位新任書記達成共識,決定‘以城市工作為重點’。鄧超還提出了‘政治安定,治安良好,生活方便,環境優美,民風高尚’的20字目標?!饼徣俗笳f,“轉型工作千頭萬緒,新領導決定先抓幾件群眾最關心、又可能解決的事情,以盡快打開局面?!?/font>
當時,三明市民生活存在“十難”:辦事難、住房難、購物難、行路難、休憩難、看病難、買菜難、買煤難、上公廁難、乘公交車難。新官的三把火,就從“破難”開始。
“三明的行政區劃多次變動,加上中央、省、地管轄的工礦企事業單位地盤和人口都占市區三分之二左右,條塊‘割據’,政令不暢,‘破難’很難。”龔人左說,“但領導的決心和力度也大?!?/font>
當時實驗小學門口有個舊廁所,糞便四溢。學校呼吁拆除十多年,都無人理睬。領導就召集相關部門負責人到廁所邊開現場會,讓“臭氣”清醒大家。領導又帶頭淘糞、填土、拆廁,問題當場解決。
龔人左說,“建麒麟山公園也頗費周章。有的干部想不通,花百萬元建公園,還不如建幾個廠呢。后來鄧超在許多場合解釋說,現在年輕人談戀愛都找不到地方,市民會休息才會更好地工作呀。最后爭論才平息。后來公園開園,真的萬人空巷?!?/font>
隨著一件件民心工程的落實,“大工地”三明漸露新顏,有了城市模樣。
“真的是一天一變樣,好比看著一個流浪兒漸漸出落成一個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對20世紀80年代初三明的巨變,林愛荷記憶猶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