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發揮優勢、彰顯特色,持續提升創建工作水平。一是整合省會資源,開展共建共創活動。福州市與省直機關共建省會文明城市活動從1996年起實施并不斷深化。成立了省市共建文明城市工作領導小組,適時召開共建省會文明城市協調會。制定下發省市共建文明城市工作意見,構建以市為主、條塊結合、上下聯動的共建工作格局;圍繞創建宜居城市、創新型城市、誠信福州、平安福州等主題,持續在省市機關單位聯合開展“共建潔凈家園,共享生態文明”、“共建志愿隊伍,共享志愿服務”、“共建良好秩序,共享文明交通”、“共創優質服務,共享誠信文化”、“共建文明社區,共享和諧氛圍”、“共迎奧運圣火,共享奧運盛會”、“共創特色品牌,共享文化內涵”、“共建公共設施,共享公共服務”、“共樹扶助風尚,共享社會愛心”、“共樹文明形象,共享創建成果”等10項共建活動,形成省市共建文明城市的強大合力。二是突出區域特色,打造閩都文化品牌。把建設文化強市作為創建文明城市重要內容,注重發揮我市文化底蘊深厚、文化資源豐富的獨特優勢,著力培育四大閩都文化品牌。在打造“三坊七巷”文化方面,投資40億元啟動實施保護修復工程,對159處文化遺跡進行全面修復,使之成為福州城市精神的集結地、歷史風貌彰顯地、名賢文化紀念地、商業文化傳承地和民俗文化展示地。在打造船政文化方面,安排6億多元資金分期建設船政文化主題公園等文物古跡,建設船政文化博物館和中法馬江海戰紀念館等,精心制作大型電視連續劇《船政風云》,提升了福州船政遺址群作為中國近代“海軍搖籃”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的影響力。在打造曇石山文化方面,建設融歷史、人文、自然于一體的曇石山文化區,使這個福建古文化搖籃和先秦閩族發源地所蘊含的古代海洋文化得以發揚光大。在打造壽山石文化方面,堅持保護開發、限量開采,積極選送參加“國石”評選,建設壽山礦山公園核心景區和壽山石館,舉辦壽山石文化旅游節等,推廣博大精深的壽山石文化。三是堅持先行先試,推進榕臺文化交流。注重發揮“五緣”優勢,拓展“六求”作為,積極開展對臺文化交流。自2003年以來,兩地連續成功舉辦了六屆“兩馬同春鬧元宵活動”,“馬尾——馬祖元宵節俗”正在申報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2006年以來,馬尾區每年都與馬祖開展體育聯誼交流活動,豐富了“兩馬”交流的內容。成功舉辦了“榕臺青少年夏令營”等活動,增進了兩岸青少年的溝通和互動。四是積極扶持引導,活躍群眾文化活動。我們對群眾自發開展的各種文化娛樂活動及時給以引導,總結升華,打造了一批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亮點和品牌。在廣場文化方面,打響了“激情廣場”、“湖畔歌聲”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品牌,全市有規模、有影響的“激情廣場”活動陣地達30多個,溫泉公園榮獲“全國特色文化廣場”稱號,溫泉公園“激情廣場”大家唱榮獲“全國特色廣場文化活動”榮譽獎。2007年9月中央文明辦、中央電視臺在福州聯合舉辦首場“四進社區”激情廣場特別節目專場演出,大大提升了我市群眾文化活動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在社區文化方面,注重搭建市民自我教育、陶冶情操的載體平臺,豐富群眾性文化活動的內涵。目前我市社區文化品牌活動項目近百項,“走進美的小區”、“歡樂社區行”、社區文化藝術節等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受到了市民的廣泛歡迎。在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傳統方面,開展了“我們的節日”主題活動,連續舉辦了三屆“拗九孝敬日”活動,形成關愛孝敬老人的良好風尚。借鑒“七夕”福州人煮蠶豆分贈鄰里結緣的習俗,在全省率先連續舉辦了三屆“鄰里節”,以“有福之州,以鄰為親”為主題,組織開展社區鄰里交流和群眾性文化活動,評選出一批“十佳鄰里”,營造了“家庭和美、鄰里和睦、社會和諧”的良好氛圍。五是加強環境治理,加快宜居城市建設。著眼于營造安居樂業的生活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環境,大力實施藍天、碧水、綠園、安靜、潔凈五大工程,生態環境持續改善。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6.02%,森林覆蓋率達54.8%,是全國最“綠”的省會城市和中國三大林業基地之一。組織實施燈光夜景工程,初步打造了具有福州特色的亮麗夜景;對市區二環路、華林路等主次干道開展了以立面改造、管線下地為主的景觀整治,城區視覺形象有效改觀。加強垃圾無害化和污水處理,加強閩江、敖江、龍江流域水環境綜合整治,飲用水源地水質位居全國前列;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位居全國前列,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98.9%,區域環境噪聲、交通噪聲均優于國家規定標準。六是強化行政提速,推進政務環境優化。我們把轉變職能、提速增效,提高服務質量和辦事效率作為創建文明城市的一項重要內容,致力打造一流政務環境。近年來,我市大刀闊斧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取消市級審批事項724項,總減幅達61.5%。率先建成開通了網上審批和效能監察系統,極大地提高了審批效率,上網審批部門和項目居全國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