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過整修后的菖蒲河畔已成為富有古典風格的城市園林 吳 強攝
作為首都北京市中心城區之一,只有25.38平方公里的東城區,近年來堅定不移創建全國文明城區,古老的城區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東城區委書記王學勤說:“我們以籌辦和舉辦奧運會為契機,抓住創建靠誰、創建為誰、創建如何長效這幾個關鍵,扎扎實實打基礎,著眼長遠建機制,努力實現廣大市民共建文明城區,共享文明成果。”
讓市民成為創建的主角
創建全國文明城區、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過程,是全民共創共建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東城區始終重視發揮市民的主體作用,讓越來越多的人從“要我創”變為“我要創”,自覺地投入到創建活動中。
北京站前,楊茂林老人不分寒暑義務為行人指路,光公交線路就記了幾十本;被稱為“京城活雷鋒”的孫茂芳老人,40年如一日,照顧5位孤寡老人和8位生活困難的老人……
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東城區人民積極捐款捐物。史家胡同小學師生通過義賣圖書玩具籌款7.8萬余元,捐助四川什邡的小學重建。東城區域內單位和個人共為災區捐款捐物5400萬元。
奧運會期間,東城區是奧運會、殘奧會兩個總部所在地,區內還有25家奧運簽約飯店、4家定點醫院。東城區2.5萬名城市志愿者、200多名駕駛員志愿者、4100名“文明拉拉隊”志愿者以及5萬余名“紅袖標”社會志愿者參與了奧運志愿服務。
在參與文明城區創建過程中,東城市民迸發出了無窮的創造力。最有特色的是散布在胡同、樓宇中的1700多個“民間組織”,他們來自于民,服務于民,是居民和諧的粘合劑。
鐘鼓社區的“家和萬事興”群眾調解之家,成立一年后,社區110報警率就下降了40%;景東社區的養犬協會,引導養犬人文明養犬……
為探索提升市民文明素質的新途徑,東城區建立了區、街道、社區三級市民學校。每個周末,“國子監大講堂”都吸引了眾多市民;在每個社區的圖書館,《聚焦東城》等30多種區情教材和35萬余冊、18個系列的《市民教育宣傳手冊》讀本深受居民歡迎。
以惠民構筑和諧的基礎
把盡心盡力為居民服務作為文明城區建設的首要標準,是東城區堅持多年的原則。“創建全國文明城區,不是為了這塊‘金字招牌’,更重要的是要通過開展創建活動,更好地改善民生,提高群眾生活質量,促進社會和諧。”東城區區長楊藝文說。
住新房,是和11戶居民同住一個大雜院的楊慶麟半個世紀的夢想。2008年,他所在的東四四條胡同61號院,由政府出資進行修繕,所有房屋里外翻新。到目前為止,東城區像楊慶麟老人一樣在舊房改造中受益的戶數達到2203戶,總面積54000多平方米。
2006年,東城區啟動了社區衛生服務改革,政府一年投入2800萬元,社區醫生不再掙房租、搞創收。居民步行300米即可享受到便捷的醫療服務,就診費用下降一半。
“重點學校”的特級教師站在“普通”中學的講臺上,“普通”學校的學生們坐在“重點學校”的實驗室里……東城區將全區10個街道劃分為5個學區,實行開放課堂、師資共享、設施共享。這種“學區化管理模式”,有效緩解了擇校熱潮,為優質教育資源的均衡發展進行了有益探索。
就業是民生之本。2008年12月24日,東城區10個街道的54個社區作為首批試點,正式開通公共就業服務網絡。截至去年底,全區城鎮登記失業人員再就業率超過70%,當年新產生的35戶零就業家庭全部實現一家至少一人就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