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成熟采收上市,有的果農保本甩賣,仍一度滯銷;有的果農優質優價,卻一路暢銷。結果,牛年春節元宵期間果品市場出現的“冰火兩重天”,致使有人歡喜有人憂。在廈門,金融海嘯對“三農”帶來的沖擊,讓人們看到這樣的一個事實――
同樣種水果為何結果卻不同?
文明風2月18日訊 (通訊員 吳會明) 牛年春節元宵剛過,但憶起自己一直陪伴原本走俏的5萬公斤蘆柑熬過“寒冬”,廈門集美區后溪鎮果農張先生仍不寒而栗:作為種果大戶,往年蘆柑上市前經銷商爭相報價很快售完,可這茬積壓至年后。老張期待:風雨過后是彩虹。同樣經營果品的集美區農民陳水強、劉國全,注重無公害生產、品牌化經營,果品營銷則一路看好,他們期盼:牛年更牛。
在廈門集美,同樣是種植經營水果,銷售市場為何出現“冰火兩重天”?除砍掉龍眼改種蘆柑等結構調整在數量與質量上把握欠缺,眼下一場國際金融風暴,對剛剛歷經牛年春節元宵節日市場果品銷售“冰”或“火”洗禮的果農來說,似乎在種植品種的選擇上又多了一份慎重。不平凡的牛年,果品的種植生產與管理經營,究竟“危”有多重?“機”有幾何?
現狀:水果豐產 果農犯愁
老張所在的村莊很多村民像他一樣,在山上經營果園營生。每逢春節前,成片蘆柑碩果累累,美不勝收。老張從20年前承包經營現在的這個果園種植蘆柑,因為自然環境好,施用雞糞等農家肥,加上精心管護,年產純天然無污染蘆柑5萬多公斤。這幾年,他幾乎按每公斤2元的價格,將整個果園的蘆柑批發給果販摘走,自己還省下雇工摘蘆柑的工錢。然而,去年蘆柑銷路形勢大變,價格降至每公斤1.5元也無人問津。他覺得,如果加上采摘、包裝、儲存、運輸、分銷這一系列環節就血本無歸。
據了解,當地很多蘆柑果園是早些年產業結構調整中,跟著人家砍掉龍眼樹改種的。專業大戶劉宗根說:“果樹栽種11年,這次收成最好,采收了2萬多公斤,一家四口的主要精力都放在管理果樹上,可水果豐產后卻賣不出去。”如果春節元宵還沒有賣完,那吃飯就成了問題,當時情形真急煞人。劉宗根的妻子吳六金說,果樹是家中每年的經濟來源,2007年產了1萬多公斤收入4萬多元,而2008年采摘了2萬多公斤,賣得相當困難。談到水果滯銷,讓他捏了把冷汗,還擔心今年的計劃及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