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因地制宜,積極推進“雙創”活動互動創新
在精神文明創建過程中,我們始終注重經濟發展與文明創建互促,形式創新與地域特色融合,依托連城豐富的旅游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以景區映襯縣城,以文化彰顯人文,以此展現連城的地貌靈秀和人文風采。
1、堅持文明創建與旅游產業發展互動。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級旅游區冠豸山距城區僅1.5公里。在工作中,我縣充分發揮這一“城在景中、景在城中”的城景交融優勢,樹立“經營城市就是經營旅游,要經營好旅游就要經營好城市”的理念,把縣城作為景區大本營,把景區作為縣城的重要文明窗口,以景區創建帶動縣城創建,以縣城創建優化景區創建,實現創文明縣城與創文明景區的有機結合、互促互進。一是加強規劃建設,提高城區管理水平。緊緊圍繞“海西風景旅游城市”和“新興工貿城市”的城市發展定位,立足實際、著眼長遠,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扎實做好中心縣城總體規劃尤其是核心區的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工作;按照體現特色、統一風格的要求,穩步推進舊城改造和新區開發,重點實施了蓮中路的拓建和旅游商品購物街、董屋山、西康桃園等新區的開發建設。近2千米長的城區中軸主干線——蓮中路的開拓,為連城有史以來最大的城市建設項目,該路的建成大大提升了城區的風貌品位。加強城區環境綜合治理,以城市綜合行政執法局為主體,建立健全“兩級政府、三級管理、四級落實”(縣、鄉鎮、村、群眾)的城區秩序管理體制,強化了對城區臟、亂、差現象的整治力度;嚴格落實環保目標責任制,加強文川河綜合治理,城區空氣質量保持優質水平,生態環境明顯改善。二是大力強化景區管理,改善旅游服務質量。以冠豸山申報世界自然遺產、爭創國家地質公園、國家5A級旅游區為契機,提升全縣旅游業發展規劃和冠豸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水準。嚴格按照國家AAAA級旅游區和ISO14000環境質量認證體系對風景區進行管理:設立冠豸山警務站,加強旅游治安管理;成立旅游協會,制定行業規范;建立投訴中心,公布投訴電話,健全旅游質量監督體系;對賓館酒店、導游隊伍、旅游交通、景區秩序等進行全面整改,大幅提升旅游服務質量。三是完善旅游“六要素”,增強城景互促功能。大力開發旅游購物商品,形成了以地瓜干、白鶩鴨、紅衣花生、根雕、宣紙、“豸”雕、紀念幣等為主的旅游系列商品。加快推進文亨溫泉度假村、匯源山莊等休閑娛樂項目建設。開通了景區公交車,組建了旅游的士、旅游車隊,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和服務水平。承辦“龍巖市第四屆旅游節——走進連城”活動,連續舉辦四屆中國冠豸山客家美食文化節,提升了連城旅游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依托旅游的各類商貿和服務業獲得大發展,旅行社增至10家,私人旅館增至55家。城區功能的完善為旅游業的興旺提供了堅實的后盾,而旅游業的興旺又
為城區的繁榮拓開了新的景象,“城景雙創”實現了“雙贏”發展。
2、堅持文明創建與整合文化資源互動。發揮連城豐富的紅土地文化和客家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優勢,始終把創建文明縣城與連城特色文化相結合,進一步拓展、豐富景區和城區的文化內涵。一是用特色文化充實景區,提升景區文化品位。對景區進行文化定位包裝。建設了博物館、客家方志館、革命紀念館和客家美食城;著力推出“客家之旅”、“紅色之旅”,凸顯文化特色。不論是冠豸山、四堡古書坊建筑群、培田古村落、新泉革命舊址,還是各種客家民俗活動,都充分體現了濃厚的客家文化和紅土地文化特色,使游客能夠充分領略到連城深厚的文化底蘊,看到連城客家千百年來的“立體博物館”,感受到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強烈熏陶。二是用特色文化教育群眾,豐富群眾精神世界。利用新泉革命舊址群等紅色資源對民眾進行革命傳統教育,培養愛國主義情操,弘揚民族精神,培育民眾增進愛家鄉、美家園、建連城的情素。著力挖掘、發展、豐富我縣獨具特色的客家民俗文化,揚抑結合,剔其糟粕、展其精華,逐步把客家文化活動引導到積極向上、健康文明的發展軌道;借助“游龍”、“ 舞獅”“走古寺”等民俗活動載體,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法律以及農業科技知識,寓教于樂,進行潛移默化的宣傳教育,引導干部群眾樹立客家人勤勞勇敢、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創新精神。此外,還多次成功舉辦高檔次、高規格的全省、全國和國際性大型文化、體育賽事。
3、堅持文明創建與豐富活動載體互動。始終把開展各類共建活動,作為組織廣大居民參與文明縣城創建的重要形式和有效途徑,注重優勢互補,突出一個“共”字,本著“全民參與、共建共榮、共創共享”的創建思路,通力協作、齊抓共建。突出抓好軍民、警民共建活動,立足連城駐軍多、戰略地位重要的實際,爭創全國雙擁模范縣。先后有52個機關、企業、學校、村(社區)與12個駐蓮部隊單位結對共建,共建單位之間在生產、生活、學習等方面互幫互促,互學互進,進一步增進了交流與了解,增強了廣大干部群眾的國防觀念和雙擁意識,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實現全省“雙擁模范縣”五連冠,2008年1月被授予“全國雙擁模范縣”稱號,成為全市首個獲此殊榮的縣份。組織開展志愿者服務活動,全縣共有150支服務隊,4000多名志愿者與社區、村結對共建,開展便民服務;100支“雛鷹假日小隊”與“五老”人員、軍烈屬、殘疾人、勞模結對共建,開展“一助一”的做好事、送溫暖活動。引導文明單位擴展共建,注重發揮省、市、縣級文明單位示范輻射作用,大力推進工農共建、行業共建、銀企共建,深化城鄉和諧共建,組織文明單位與革命基點村和先進英模人物共建,組織企事業單位與貧困村開展“扶貧幫困送溫暖”共建等一系列共建活動,得到社會和群眾的好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