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8日訊 農村教育教學改革后,集中辦學、撤點并校成為農村教育發展的趨勢,許多農家學子成為寄宿生。同時,農村外出務工人員繼續增加,“留守孩”隊伍也在不斷擴大。由于當前農村經濟條件所限,許多農村寄宿生的膳食營養遠遠無法滿足未成年人生長發育的需要,制約了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長。針對這一現象,將樂縣在充分調查論證的基礎上,著手制定了《將樂縣農村中小學寄宿生食宿改善工程實施方案》,2007年4月,全面啟動以飲食改善、勞動技能培訓、食宿設施完善為主要內容,注重增強學生健康素質的健康成長工程即食宿改善工程,全縣有11個農村鄉鎮16所學校組織實施,惠及未成年人3110名,深受社會各界、廣大學生家長的歡迎。新華網、《中國教育報》、中央文明辦主編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簡報》,省市電視臺、廣播電臺、《福建日報》、《三明日報》等多家媒體都用了較大的篇幅對將樂縣食宿改善工程進行了宣傳報道。市委宣傳部還派出由市委通聯站、三明日報社和市電視臺、市廣播電臺組成的聯合采訪組,就將樂縣率先在全省推出的農村中小學食宿改善工程進行深入的采訪報道。其主要做法、成效及啟示如下:
主要做法
1、規范有序運作。飲食改善工程是實施食宿改善工程的第一步。一是先試行,后鋪開。2007年3月19日農村中小學食宿改善工程首先在高唐、南口、光明三個鄉鎮五所學校1083位寄宿生中試行,兩周后于4月2日在全縣全面鋪開,全縣共有11個農村鄉鎮16所學校組織實施,惠及學生3073名。縣財政根據各校寄宿生人數,按每生每周10元標準配給補貼,學校從星期一至星期五每天為就餐學生提供一份營養結構基本合理的早餐,每周星期三、星期四中午為就餐學生各提供一次營養配餐,按實核撥專款,財政每年無償撥付134萬元,至2007年底已投入260多萬元;二是先培訓,后上崗。縣教育局組織召開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培訓會。培訓內容涉及學校食堂從業人員、食品采購、儲藏、留樣、宿舍衛生、校園周邊環境保護與消殺等。全縣中小學校校長、幼兒園(含民辦)園長、食堂食品采購人員、炊事員共80余人參加了培訓會。通過培訓,使全體參加培訓人員進一步認識到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做到規范管理、規范操作,把學校食品衛生安全管理工作做實、做好。三是取消學校食堂承包經營方式,改由學校統一管理。教育局統一制定相關的食堂管理制度,明確食品的采購、飯菜的烹飪、分發等工作的分工,做到各司其職、各負其責。
勞動技能培訓工程。各鄉鎮本著便于學生勞作和安全管理的原則,按每鄉鎮不少于20畝的標準,無償在學校附近提供連片、立地條件好、水源方便充足的耕地作為學生的勞動技能培訓基地。讓學生通過勞動既能加強自身的鍛煉,提高勞動技能,又能獲得勞動果實,改善營養結構。2007年底,全縣已落實培訓基地面積160畝基地已發揮了作用,各鄉(鎮)農技員擔任學生勞動技能培訓校外輔導員,負責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訓、指導。
食宿設施完善工程與食宿改善工程相配套。分層推進,逐步完善。根據全縣農村中小學寄宿生實際人數和國家有關規定及推行食宿改善工程設施設備需求的輕重緩急,縣里制定寄宿生食宿條件改善實施方案,計劃利用三年時間,對全縣農村中小學食宿設施完善予以資金配套,使全縣農村中小學寄宿生住宿條件基本達到《福建省農村中小學辦學條件標準》要求。2007年主要改造學校原有寄宿條件較為簡陋的學生宿舍、食堂;重點解決各校食堂配餐間及餐廳內餐桌、餐椅、餐具等設備添置,對用餐面積過小的學校食堂采取用彩鋼板等材料臨時搭蓋的方式予以過渡。擬新建大源中心校、黃潭中學食堂、宿舍,同時對漠源、安仁等校食堂、宿舍進行改造。2007年,學校配套餐間的改造已基本完成,投入資金102萬元。
2、完善管理制度。一是人員管理制度。各學校指定一名副校長專門負責學生食宿改善工程,挑選有責任心、熱心于生管和食堂工作,身體和心理健康的教師作為學校生管和食堂管理人員;建立生管和食堂管理人員崗位責任制,明確職責和分工;100人以上的寄宿制學校配備4名生管教師和2名食堂工作人員,學校可根據工作需要聘請2名炊事員、1名衛生保潔員。二是食堂管理制度。對食品的采購、飯菜的烹飪、分發等做到分工明確細致,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三是定餐配給制度。對在校寄宿就餐學生提供定餐配給。四是食譜公示制度。每周公布一次食譜安排,做到葷素搭配、種類合理。五是食品采購公示制度。按周公示食品采購的情況,特別對食品的質量提出具體的要求,接受學生、家長、社會的監督。六是檢查監督制度。學校當天值日行政人員要加強食堂工作的督查,督促生管教師和食堂工作人員維持學生就餐秩序、衛生保潔等工作。七是財務管理制度。對政府配給補貼及支出的情況單列管理,實行按周結算公示,做到不盈余。
3、健全保障機制。一是食品衛生保障機制。縣經貿、農業、衛生、疾控、工商、質監等部門要落實責任,建立健全制度,各負其責,經常對學校定點采購的食品進行衛生、質量安全監督,確保定點采購食品、定點制作食品質量安全。鄉(鎮)衛生院指定專職衛生疾防人員負責對學校的宿舍、食堂進行環境衛生消殺指導和飲食衛生監管,并負責對生管和食堂工作人員進行衛生、健康知識培訓。二是經費保障與管理機制。縣教育局統一按就餐寄宿生總數提出資金申請,縣財政根據全縣農村中小學寄宿生總數,每月初按實核撥,專款專用。三是基地保障機制。縣農業部門負責對學生的勞動實踐活動予以技術指導和必要的物資支持。各鄉(鎮)農技站站長擔任學生勞動技能培訓校外輔導員,負責對學生勞動技能的培訓、指導。四是設施保障機制。各校分年度制定改善食宿條件的實施方案。在解決了配餐間、餐具消毒、食品保鮮、鍋爐、餐桌椅、餐具等設施設備后,應同時解決澡房、洗衣房、廁所等生活用房的配套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