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3月12日訊(通訊員 吳會明)3月8日,廈門集美區勞動力培訓就業服務中心人頭攢動,來自廈門集美區轄區的失地失漁農民和大中專畢業生,以及來集務工人員在此選擇培訓專業或報名填表。渴望通過技能培訓能夠掌握一技之長,盡早搭上今后集美區每月三趟次免費開放的“就業大篷車”,實現自己盼望已久的就業夢想。
廈門集美區的“就業大篷車”,就是將原有的每月逢18日免費對求職者開放的“人才超市”,開進集美、杏林兩個國家級臺商投資區,開到轄區企業門口,實現用人單位與求職人員供需見面,雙向選擇。據廈門集美區勞動力培訓就業服務中心陳主任介紹,受國際金融危機的階段性影響,廈門集美區轄區有的企業生產和出口仍未出現轉機,用工需求仍未見明顯好轉,當地富余勞動力、失地失漁農民和新增下崗失業人員,以及大中專畢業生的就業壓力明顯增大。為此,今年2月始,廈門集美區進一步加強政府相關部門與金融和企業之間溝通,共同研究出臺扶持企業經營發展系列措施,區人事勞動和保障、區工會等部門也多方協調,積極籌劃和開展針對不同人群在每月逢8日、18日、28日的專場培訓及招聘會,即采用1+1+1>3模式,讓求職人員在一個月時間內,同樣有培訓、就業、選擇培訓再就業的多個機會,通過拓寬培訓渠道,緩解就業壓力。
據介紹,所謂的1+1+1>3模式,即每月8日,為廈門集美區“就業大篷車”首站,也就是說,當日,應聘者既可報名用人單位的就業應聘或崗前培訓,又可報名參加廈門集美區勞動培訓就業服務中心組織的下一輪培訓;18日是中轉站,求職人員既可在這一環節參加培訓,現場擇業,也可報名下一站的就業培訓;28日作為“就業大篷車”當月的終點,在這一站應聘者不僅可以參加應聘,還可以倒過來重新選擇供需雙方適合的崗位要求,并確定報名培訓。繼今年2月8日,廈門集美區成功舉辦就業培訓,50多人報名參訓,2月18日,廈門集美區在僑英街道海鳳路亞太大廈前舉行的東海域整治退養漁民就業專場招聘會,轄區的正新輪胎、新凱復材等多家知名企業提供了150個崗位,年齡、學歷等要求均有所放寬,結果招聘會共有200余人進場,達成就業意向32名,其中本地21名。如此,有力促進了集美轄區內2個街道3個社區的退養漁民轉產就業。
不僅如此,廈門集美區1+1+1>3模式,還有效緩解了以往只逢每月18日免費開放的“人才超市”,因過于集中導致培訓、就業出現僧多粥少“一鍋煮”問題。針對轄區內畢業生存在結構性、觀念性等客觀因素引發的就業難問題,在當月8日、18日兩站的報名培訓或應聘就業歡迎大中專畢業生參與基礎上,28日由集美區人勞局在人力資源市場舉辦大中專畢業生專場招聘會。通過用人單位與求職人員供需見面、雙向選擇,讓其面對形勢、融入社會,找準定位、把握機會,拓寬信息渠道,促進畢業生就業。另一方面,廈門集美區確定在每月18、28日,舉辦人才交流暨農村富余勞動力大型綜合的現場招聘會。據悉,3月18日的招聘,目前就有意向參加的企業超過200家,提供品檢、倉管和會計、報關員、焊工、電工,以及普通操作工等崗位近10000個,將滿足不同層次待就業人員的不同需求。
此外,廈門集美區還將通過新聞媒體、網絡等渠道,全方位宣傳農民工參加技能培訓、地震災區來廈就業人員培訓的各項優惠政策,并及時公布近期開辦的班級與培訓的工種,指導農民工根據市場需求及本人需要,有針對性的選定培訓工種。目前,廈門集美區適應人才市場需要的第一期初、中級電工、變配電值班電工和第二期的電焊、叉車、PLC、吧臺師、手機維修等工種已相繼開班,為下一輪企業找工和應聘求職儲備了人才。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