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化返鄉青年的創業故事
----記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余思華
文明風3月30日訊 短短三年時間,他在湖南、廣東、浙江等9個?。▍^)鋪設了100多個銷售網點,讓寧化的“客家源”紅薯粉絲越“走”越遠;也是短短三年時間,他在寧化推廣種植了新品種“廣紫薯1號”3萬多畝,使全縣5000多農戶從中受益。
他叫余思華,曾經是寧化縣湖村鎮的農民,現任三明市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今年3月,他獲得“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受到團中央和農業部的聯合表彰。
1988年,余思華高考落榜,在鎮里的一家水泥廠當技術工人,鄉親認為他是捧上了“鐵飯碗”??梢荒甓嗪?,余思華毅然“下?!?,到晉江一家建材廠打工。余思華勤奮敬業,很快就成了業務骨干。1994年,他回到寧化做起了建材代理商,并先后在清流、建寧開了兩家分店。10年的商海搏擊,余思華不僅掘得了“第一桶金”,也積累了豐富的市場營銷經驗。
余思華的老家在寧化縣湖村鎮下埠村。該村的山坡地特別適合種紅薯。紅薯是當地的主要農產品,一般的家庭每年都有2—3噸薯粉出售。余思華動起了心思:“這么多的薯粉要是能收購來搞加工,自己能干一番事業,父老鄉親也能增加收入!”
2003年,余思華把3家建材店交給妹妹管理,開始考察粉絲市場。他北上遼寧,西進四川。“紅薯粉絲食品在本省還是空白,在沿海地區有市場潛力。”說干就干!2005年初,由余思華等三個股東聯合投資1200多萬元創辦“三明市客家源食品有限公司”同年8月投產。
由于當地農民種植的紅薯都是傳統品種,產量上不去。怎樣提高紅薯產量呢?2006年,余思華花了近10萬元,從廣東農科院引進“廣紫薯1號”,無償發放給農戶種植。第一年,種植戶就嘗到了甜頭:紅薯產量平均每畝凈增1500公斤,出粉率也提高了5個百分點,每畝紅薯能增加近1380元的收入!
作為公司分管銷售的副總,余思華背著樣品走南闖北跑銷售。2006年3月的一天,余思華從汕頭坐車至深圳,車到達龍崗鎮時,已經很晚了,沒有公交車,打的要一百多元,他咬緊牙關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達深圳。第二天一早,他直奔當地的食品批發市場,經過三天“軟磨硬泡”,經銷商終于被這個執著的小伙子感動了。
“每一個網點的建立都有一段艱辛的故事?!睉{著“嘴皮”加“腳板”,余思華跑出了廣東、浙江等九個省市100多個銷售網點。湖南長沙的市場一直打不開,余思華一待就是幾個月。“原來長沙人喜歡麻辣口味,回廠后技術人員攻下了調料配制難關,長沙這個點的銷量從最初的每月幾十件上升到現在的每月上千件,開拓一個地方的市場真不容易呀!”說起拓展市場,余思華感慨萬千。
致富思源,這幾年余思華熱心公益事業,他出資1萬多元給村里修了水泥路,還資助了30余名貧困生。
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如今寧化產的“客家源紅薯粉絲”已開發出13個品種,年產系列粉絲4000噸。2007年,產品通過QS認證,獲得“綠色食品”認證,公司被評為“福建省龍頭企業”。余思華也先后獲得“福建省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三明市十大杰出青年”、“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等榮譽。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