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明風5月20日訊 “我們會好好訓練,為母校增光……”5月15日,寧化縣特殊教育學校的嚴蘭茜等三位同學,在老師帶領下,將赴三明市體校進行為期20天的游泳和跑步集訓。十天前,在三明舉辦首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上,寧化縣特殊教育學校奪得14枚金牌,10枚銀牌,2枚銅牌,獲得三明市團體總分第一的好成績。三明市殘聯從該校選拔出10名優秀運動員,參加今年6月福建省第四屆特殊奧林匹克運動會。
寧化縣特殊教育學校是一所以招收智障、聽障學生為主的基層特校。現有學生143人,其中,智障學生有125人。今年2月,學校開始組建運動隊,備戰特奧會。寧化縣教育局考慮到學校體育專職教師缺乏,特地從寧化七中請來一名“外教”,對運動員開始了緊張的訓練。
在抓好訓練的同時,學校積極做好后勤保障,每天給孩子提供一包牛奶,一個雞蛋,還專門為他們配備了營養餐。
16名運動隊員,平均IQ只有43,他們的協調能力、運動的速度強度乃至平衡度,都不可與常人相比。老師訓練,其辛苦程度要超常人數倍。
“孩子一開始連籃球都抓不住。”“外教”張敏說,運球、三步投籃這樣簡單的動作,正常的孩子學兩遍就會,而這些孩子練了整整兩周。幾個動作學會了,但要把這些動作連貫起來,又很難。比賽的一些規則,也只能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慢慢滲透。
但孩子們刻苦訓練的態度,讓老師深受感動。每到訓練時間,他們總是早早就領了球,在操場上練習。遇到雨天,沒法訓練,可他們總是趁著雨停的間隙,到球架下爭分奪秒投幾個籃。隊員吳大炳的腳在一次訓練中扭傷了,老師勸他休息,他趁大家不注意,又抱著球“混”入了訓練隊伍中……
一個多月后,孩子們終于能像模像樣地打一場對抗賽了。3個月后,在三明特奧會上,男子籃球隊以22:2勝永安隊,獲得冠軍。
獲得1500米跑冠軍的廖其華同學,家住離學校3公里的東山橋。為了訓練體能,他聽從老師的建議,把每天上學放學的路途當作訓練場地。于是,每天早晨和傍晚,都能看到一個瘦小的身影,在路上奔跑。
打乒乓球的鄧小鐘今年9歲,是隊里年齡最小的運動員。在特奧會上,因為發揮失常,在第一輪就被淘汰了。比賽結束,全體隊員和教練合影的時候,小鐘躲在一邊直抹眼淚。直到后來組委會給他頒發了“優秀獎”的獎狀,他才破涕為笑。并馬上讓老師掛通了父親的電話:“爸爸,我領到獎狀了……”
“獲取一枚金牌,對提高這些孩子一生的自信都有意義。”校長吳茂洪高興地說,自獲得獎項以后,孩子們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不再害怕表現自己了,特別是向別人作自我介紹的時候,總得加上一句“我是特奧冠軍呢!”
吳校長說,更讓人欣喜的是,運動員的訓練,也帶動了學校的其他孩子。現在校園的課間不再是你追我趕和打鬧嬉戲,孩子們都自備跳繩、羽毛球等,整個校園都“動”起來了。
目前,10名運動員又投入了緊張集訓中,準備沖刺福建省第四屆特奧會上的游泳、籃球、短跑等項目的金牌。
責編:陳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