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窗口行業到企業機關,500多萬個青年集體爭創優質服務
開了十幾年車的老許,以前最怕的就是在收費站塞車,“收費員慢吞吞的,有點急事全讓他們耽誤了。”可如今,老許再也不“怕”了,他幾天前通過“全國青年文明號”八達嶺高速公路清河收費站時,只用了不到10秒。
窗口內,一名收費員“盲打”鍵盤,因為可以節省低頭看鍵盤的零點幾秒,“這樣就能讓司機快點通行。”日前,清河收費站客戶滿意度評價系統也正式啟用,“滿意”、“不滿意”兩個按鍵,將工作人員的服務置于百姓的直接監督下。
而在10多年前,“都是司機主動奉上笑臉,即便這樣,收費員不難為司機就不錯了。”站長趙雪松回憶道,那時的清河收費站是事業單位,員工都是國家干部,“捧著鐵飯碗,工作又吃香,壓根兒就沒有窗口服務的概念,更別提講職業文明了!”
引“文明水”解“服務渴”
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確立,中國開始進入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期。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大批國企改制,參與市場競爭。
“我們一下子從中央軍變成了地方軍。”趙雪松說,1999年,原屬北京市公路局的清河收費站改為公司制,“當時心里別扭得很,以前依靠財政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我們的收入也要和公司效益掛鉤。”
“市場經濟了,要想收入高,有好日子過,必須提供好服務。”當時的領導將“服務至上”的要求擺在了趙雪松等收費員面前。
有市場就有競爭,有競爭就要有服務意識。而當時,提供服務時怠慢顧客、冷遇顧客、頂撞顧客甚至侮辱顧客,是窗口行業的通病。
正當精神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關注的熱點時,1994年,共青團中央聯合國家有關部門發起了青年文明號活動。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良好的職業道德保障。”時任團中央第一書記的李克強這樣解釋創建活動的初衷,青年文明號活動的本質就是要求職業青年按照行業規范達標創優,動員一部分青年率先行動起來,起到示范導向作用,推動職業道德建設的加強。
那一年初春,由江澤民親筆題寫的第一塊“青年文明號”牌匾被掛在了首都機場最搶眼的地方。從那時起,文明風開始在窗口行業刮起來。
不僅僅是服務業,曾經優越感很強的郵電業,以“鐵老大”自居的鐵路也開始從百姓需求出發,以服務求生存。
今年8月30日,一跨進全國“青年文明號”北京市東四郵電支局的大門,迎面便是營業員友善的問候和親切的微笑。不大的營業廳內,辦事窗口書寫部位鋪上了透明膠墊,儲蓄廳里擺上了碎紙機,服務臺旁設有便民小推車,漿糊桌上還準備了用來擦手的毛巾。
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小事,在局長徐崇蘭看來卻是一種“隱身效益”。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服務是窗口行業參與競爭的法寶,徐崇蘭深有感觸地說,“只有改善服務,提高服務質量,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顧客,贏得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