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風9月24日訊(通訊員 程志龍)刺桐之夜,華燈綻放,火樹銀花,流光溢彩。街燈猶如串串明珠閃爍著迷人的絢麗,撲朔迷離的霓虹燈,似乎在回味著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的神奇,更見證著新中國成立60年來僑鄉的巨變。電力,使泉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煥發出無窮的魅力。
硬實力:全省倒數到全國前列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泉州永春醫館從英國購進的1臺10千瓦柴油發電機,點亮了古城的第一盞明燈。期間,泉州電力幾度興廢,至1949年,泉州僅有市區、永春、安海3家電燈公司的發電機組斷斷續續勉強發電。1949年底泉州地區發電容量443.5千瓦,年發電量50.32萬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僅0.23千瓦時。
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各縣相繼興建一批小型柴油、木炭機組發電。1952年泉州電燈電力股份有限公司改為公私合營企業,1955年改稱泉州電廠。1956年,永春縣率先建成湖洋曙光等一批小水電站,掀起小水電的建設熱潮,成為全國農村小水電建設的一面旗幟。
在大力興建火電、水電的同時,泉州輸電網絡也隨之逐步發展壯大。原泉州電廠第一任廠長蔡載經這樣感慨:"泉州電網是泉州電力人用雙手一針一針的編織出來的,每一根導線都布滿了電力人的心血!"。
的確如此。1960年,泉州配電網絡逐步提高到6千伏或10千伏供電。1965年,泉州地區第一條35千伏輸電線路泉青線架設并投入運行。1972年,泉州首座110千伏變電站--后茂變建成。同年9月30日,山美水電站首臺發電機組發電,通過110千伏山泉線、后茂變電站與泉州電廠并網運行,初步形成以后茂變為中心的35千伏跨縣電網。1978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7.79億元,是1949年的5.85倍。
改革開放以后,泉州電網建設步伐高歌猛進。1988年6月,泉州首座220千伏變電站井山變電站投產,供電能力翻了兩番;1998年,全省首座500千伏變電站泉州變落戶泉州,26年間,泉州電網實現了電壓等級從110千伏到500千伏的"三級跳",被列為泉州經濟建設"十大成就"。1994年以來,泉州用電水平從全省倒數第一躍居全省首位,并連續15年保持全省第一,用電比重占全省四分之一強。期間,為助力地方經濟快速發展,泉州電力人不斷創造著奇跡。2003年8月,僅用一百天建成投產220千伏晉中(羅塘)變電站,創造了福建電力速度,時任黃小晶副省長為該變電站投產專程發來賀電;2006年12月,一個月內投產3座220千伏變電站,投產主變總容量達90萬千伏安,一個月內的投產量比2005年全年還多,全國罕見……
伴隨著電力的發展,泉州國民經濟總量保持快速穩步的發展態勢,2000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達1045億元人民幣,首次實現超千億元,進入全國少數幾個經濟總量超千億元的地(市)行列。
跨入21世紀,泉州電網駛入快車道。"十五"期間,全市完成電力建設投資約35億元,相當于五年再造一個泉州電網。"十一五"期間,全市電網規劃建設總投資高達120億元,是"十五"的3.4倍。截至2008年底,泉州電網已形成擁有500千伏超高壓等級線路,以220千伏電網為地(市)級主網架、110千伏電網為縣(市)級主網架的電網結構,電網規模跨入全國地級市前列。2009年,泉州將在全國率先建成地市級城市500千伏雙環網,在全省率先實現縣縣有220千伏變電站。預計2009年全市用電量為280億千瓦時,人均年用電量373千瓦時,是1949年的1600余倍。堅強的電網為全市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電源,助力經濟騰飛。2007年,全市國民生產總值首超二千億元,達2276億元,2008年達2705.29億元,連續10年居全省首位,是1949年的2034倍。
軟實力:無從做起到內外兼修
電網提供了強有力支撐,服務品質的提升成為企業形象的關鍵因素與著力點。泉州電力人對此深有體會。
"'開五停二'那是常有的事,電都供應不上,哪談得上提供服務啊!"回想起1989年到泉州創業之時的供電環境,泉州精國密胺制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翁偉書直搖頭。
隨著電網的發展,泉州電業局不斷整合內部資源,創新服務舉措,提升服務效率。該局在全省率先成立綜合搶修中心,集約搶修資源,大大降低搶修時長;全省率先成立配電不停電作業中心,并不斷推廣擴展帶電作業項目和范圍,2008年10千伏業擴工程帶電作業率高達99.8%;大力推行陽光業擴工程,建立運作市場化、管理規范化、競爭自由化和選擇自主化的"陽光業擴平臺",在最大限度縮短業擴流程、提高性價比的同時,保障客戶知情權和公平選擇權,并通過典型設計、聯合外勘、套餐式服務等方式簡化用電手續、縮短業擴流程,將高供高量業擴流程由25天縮短到20天、高供低量業擴流程由22天縮短到10天。
立足于泉州是著名僑鄉和臺灣漢族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的特點,從服務"兩岸三通"與促進和平統一的戰略高度,2006年4月,泉州電業局創新開通臺商"e路通"VIP綠色通道服務,在營業窗口設立"臺商服務專柜",為每一位臺商客戶配備一名項目經理,提供一點式服務。2009年初,在全省率先成立泉州電力大客戶VIP俱樂部,將臺商列為VIP客戶的重要成員,為其提供陽光業擴VIP專用通道的全過程優先服務、滿足大電力客戶個性化服務的需求。
"現在的電力服務就像空氣一樣不可或缺,確實好!"黨的十七大代表、南安市蓉中村黨總支書記李振生由衷稱贊著泉州電業的優質服務。
做好內部流程的"強身健體"與簡約高效,泉州電業局主動走向社會,以實際行動履行大型國有企業的社會責任。
2002年結束的農網"兩改一同價"工程使農村電價平均下降0.23元/千瓦·時,每年可為農民節約開支5600萬元左右;2003年6月25日,斥資400萬的泉州第一條海底電纜鋪設完工,讓泉州最后一個的海島行政村--惠嶼島告別無電歷史;2006年6月29日,泉州電力人為住在德化深山的4戶居民架設數十公里的專用電力線路,在全省率先實現 "戶戶通電"工程,把光明送到僑鄉的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山村角落;2008年初,閩西北地區電網遭受冰雪災害重創,泉州電業局快速組織23支隊伍、1640名搶修人員揮師北上,全力支援災區電網修復,充分展示了泉州電業人的精氣神,塑造了電力鐵軍的光輝形象。
服務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社會責任沒有界限,只有無限。這是泉州電力人恪守的信條。近年來,泉州電業局深入開展"愛心活動"、實施"平安工程",深化黨員"一帶二"先鋒工程,員工的"精、氣、神"不斷提升,企業保持著"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狀"、"全國電力行業優秀企業"、"國家電網公司先進集體"等20多項省部級以上榮譽稱號,行評工作實現"十一連冠"。在新中國成立60周年華誕的喜慶氛圍中,在海西發展的偉大契機下,在建設智能電網的宏偉藍圖里,泉州電業以嶄新的姿態奮發搏擊,再創輝煌。
責編: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