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慶溫情的社區包粽子比賽,緊張熱鬧的單元樓拔河大賽,妙趣橫生的綁腿賽跑……近十多天來,鹽城市亭湖區大洋街道的6萬多居民在歡聲笑語中過著他們特有的節日——鄰居節。
有人說,現代社會,城市的鄰居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抬頭相望,擦肩而過。央視對中國15個大城市抽樣調查顯示:84%的人與鄰里幾乎完全不認識;中國社調所針對鄰里關系調查數據則表明,69%的居民希望認識近鄰,擁有融洽的鄰里關系。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鹽城市亭湖區居民對自己的鄰居節很滿意,也很自豪。
長飯桌坐下“趙錢孫李”
“5棟張大媽的拿手好菜來了!”9月26日,大洋街道虹鑫苑小區會所大廳里,拼接起來長6米多的飯桌擺在中央,十多條板凳圍成一圈,“服務員”走菜的吆喝聲此起彼伏,座上的人笑成一片。
這是亭湖區第五屆鄰居節的一個鏡頭,“鄰里宴”上坐著的是小區各個樓棟的住家戶,他們中間有大學老師,有離退休干部,有做小生意的老板,也有外來務工人員,相聚一堂。上菜的“伙計”們也是社區居民,而在廚房掌勺忙碌的,還是小區居民。
當然,鄰居節早已不光是聚在一起吃吃喝喝。“十佳好媳婦”、“十佳熱心人”、“社區創業之星”……一系列評選活動也開展得有板有眼;居民推薦、街道評審、小區公示,該走的程序一個都不少。在大洋街道,鄰居節上有“以書會友”、“以琴會友”的社區沙龍,還有居民自辦的富余生活用品交易“跳蚤市場”。
大洋街道辦黨工委書記周曉東笑著說,城市鄰里之間往往是“進了電梯相視一笑,關上家門互不往來”,辦鄰居節,就是要讓居民打開家門、融入社區。連續5屆鄰居節水滴石穿,穿破了人際間的“信任隔膜”,左鄰右舍又開始互相串門了。
從政府包辦到社會化運作
第五屆鄰居節的宣傳文案是一段很感性的話:當您一個人盯著電視發呆時,是否會懷念當年老墻門里的歡聲笑語?當您一個人孤苦無助時,是否會想起當年大院子里的互幫互助?其實,要讓這一切回來并不難,只要大家碰面時,點個頭,笑一笑,只要在鄰里需要時,伸把手。
很顯然,鄰居節很受市民歡迎,但如何把好事辦好辦長久?亭湖區動了不少腦筋。 “街道社區搞活動,往往是第一屆轟轟烈烈,第二屆平平淡淡,第三屆草草收場。”周曉東說,辦節難,缺少經費是其中一大原因。從第二屆鄰居節開始,他們通過豐富節慶活動內容,探索出一套社會化市場化的長效機制。
大洋街道轄區內有一千多家企事業單位,每屆鄰居節都有五六家企業出資協辦。作為回報,活動會場上豎起企業的廣告牌,當地媒體也進行宣傳報道。更重要的是,鄰居節上有個固定項目——社區招聘會,協辦企業可優先錄用技術工。本屆鄰居節剛剛籌辦,就有十多家企業主動登門,一家民營物流公司的范總說,“我們也是社區的一員,這是花小錢辦大事,值!”
解決“錢從哪來”之后,就是“誰來參與”的問題。街道辦工作人員小陳記得,首屆鄰居節報名參與的只有兩百多人,街道還做了大量的宣傳動員。連續幾屆辦下來,社區居民已經把這個節日當成了自己的節日,每到9月,就有人來問今年的鄰居節什么時候辦,問自己組織了一個節目能不能上。鄰居節的參與者越來越多,時間從最初的三天延長到現在的半個月。
“虛擬調處”治好“城市病”
家住鹽海社區的孫志書出生于上世紀50年代。他說,以前一個大院子里哪家燒了好菜,左右隔壁都會伸筷子去夾幾塊嘗嘗。現代小區房子越來越好。鄰里關系卻越來越遠,不是張家的車擋了路,就是李家物業費不及時交。家長里短常常鬧得人心不安。鄰居節帶來的一個直接變化是,鄰里間相處更寬容了,物管和業主鬧矛盾的“城市病”也迎刃而解。上個月,東升新村業主張先生的兒子在小區玩耍時被一塊預制板絆倒摔傷,他認為物業公司應該負全責。物管則解釋建筑材料是為了小區建設,也是按照規定擺放,公司不應承擔責任,雙方鬧得很僵。最后,在小區業主委員會的調解下,物業經理送來水果并道歉,張先生也主動表示不再要求賠償醫療費用,曾爭得耳紅目赤的雙方握手言和。
亭湖區委常委、宣傳部長孫紅艷說,鄰居節只有短短十多天,但給了人們一個互相接觸的機會,重建了鄰里之間的融洽關系,這為社區和諧、社會安定打下了基礎。
借著鄰居節的東風,亭湖區還推出“三位一體”的社區管理新辦法,業主委員會、街道辦事處和物管公司結成“虛擬社區矛盾調處中心”,各司其責,互為補充,融為一體。業主反映的情況由街道辦督促解決,物管不履行職責的,街道辦對房管部門有一票否決權。對于部分業主惡意拖欠物管費的,由街道辦出面,請業主委員會協助調解。這一辦法成為解決物管和業主間矛盾的“靈丹妙藥”。(記者 王世停 通訊員 陳志平 俞春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