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處生機勃勃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大環境,而許多文化創造力仍被緊緊束縛在缺乏活力的體制機制中。面對此情此景,“你睡得著覺嗎?”遼寧省委常委、宣傳部長張江自問自答:“反正我睡不著。”
“三關”當道
面對觀念關、利益關、政績關,遼寧首先原原本本地講清:文化體制改革為何物
要說人人都睡不著覺,那是假話。
客觀現實是,文化體制改革這一任務提出近10年,遼寧各地、各部門在“點”上取得不少經驗,但要在面上推開,阻力仍然不小。落后的體制機制對文化生產力的束縛,人人都有感覺,可一旦涉及切身利益,“不理解、不情愿、不積極”的情緒就冒了出來。
從遼寧看,“三不”情緒,源自過不了的三道關。
一是“觀念關”。闖市場的趙本山、范偉、潘長江們個個活得滋潤自在,可他們的“搖籃”——遼寧鐵嶺民間藝術團依然舉步維艱。誰都知道,轉企改制必須核銷事業編制,注銷事業單位法人,進行企業工商注冊登記,同在職職工簽訂勞動合同,“事業人”變成“企業人”。這既是中央的要求,也是文化事業單位的出路所在。可對事業編制,大多數人不想丟。沒了這個身份,跌份兒。
二是“利益關”。遼寧省委、省政府領導分析:有人不愿整合,或許是怕失去對人財物的支配權;有人不愿改制,或許是怕失去干好干壞一個樣的“鐵飯碗”;辦網吧的不愿連鎖經營,或許是怕失去“昧良心”的高額利潤;不愿放棄事業身份的人,除了觀念的因素,也有“兩頭吃、兩頭都要占”的考量。而值得注意的是,這不只是普通群眾的想法,相當一級的領導干部打著相同的算盤。
三是“政績關”。按說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四位一體。但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門領導心目中,經濟發展最能體現政績,文化是“彩頭”,抓得緊一點、松一點,發展快一點、慢一點,無傷大雅。有的領導干部談及文化體制改革時,明著說:“我這里經濟形勢這么好,文化單位那幾個人又不是養不起,干嗎去費那個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