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喜知道:她這樣做只是"剜肉補瘡"的權宜之計,要解決殘疾職工的困境,企業必須另謀發展,尋找新的門路。"貴喜批發部"的樓上有一家"鳴旺大酒店",面積達800多平方米,可一次承辦50多桌酒席。這時剛好原來的老板準備另上項目。劉貴喜想:把這里租下來,如果經營得好,至少可以安置40多名職工就業。主意一定,說干就干,她毅然拿出了自己的全部家當,并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貸到部分資金,組織人馬改造裝修,風風火火地干起來了。經過4個多月的奮戰,投資40多萬元裝修改造的"貴喜人家大酒店"正式掛牌營業,安置了40多名員工就業。看到事業的成功,看到殘疾人的工資又有了保障,劉貴喜忘記了病痛、忘記了疲憊,激動得熱淚盈眶。
誰也沒有想到,劉貴喜這樣不安于現狀。她對公司領導懇切地說:"福利企業的困難雖然暫時緩解,但殘疾人問題仍沒從根本上解決。我得的這個病,今日不知明日,我要用有限的生命,再做成一件為殘疾人解除后顧之憂的實事。"她打聽到漣鋼的包芯線大部分是從內蒙古等地外購,毅然決定創辦一家專業對口生產廠家,既為漣鋼節約運輸費用,又就近服務漣鋼冶煉單位。劉貴喜經過周密的調查,打了10多份報告,背著藥瓶和礦泉水四處游說融資。恰好這時,長沙有家公司欠漣鋼福利公司100多萬元貨款,她贏得領導支持兼并了這家廠子,引進技術設備,又以酒店作抵押貸了部分資金,共融資300多萬元建起了福利企業公司爐料公司,安置了70多名職工和一部分社會待業青年。僅半年時間,企業產值達400多萬元,職工月工資由500元增加到1000多元。
奉獻,奏響愛心永恒之歌
劉貴喜癡心殘疾人事業源于她18歲時在漣源造紙廠的一次偶遇。一位失去雙手的姑娘那可憐巴巴、痛不欲生的慘狀,讓她的心靈受到強烈的震撼!她發誓在有生之年一定要盡自己的最大努力關愛殘疾人這個弱勢群體!從那以后,她四處誠拜名師學得一手高超的縫紉技術,在南山牧場辦起一家遠近有名的縫紉社,加上夫妻倆經商有方,終于完成了資金的原始積累。于是兩口子帶著辛勞攢下的資金毅然回到家鄉,從事殘疾人福利企業工作。
現年57歲的朱志蘭講到劉貴喜對聾啞兒子李重國、手殘媳婦朱映明的關懷時,不禁老淚縱橫:"沒有劉總的關照,就沒有我們一家的今天!"原來,2003年她老伴李運耀患腦瘤,變賣了在漣源老家的全部家產到長沙做手術,沒想到人財兩空,老伴撇下病弱妻子和殘疾兒子,留下一屁股債走了。全家無處棲身,生活沒有著落。劉喜貴及時伸出援手,求她的一位老鄉免費給了一套50平方米的房子給朱志蘭一家居住,并給她的聾啞兒子李重國安排了合適工作,讓他每月可領到1000多元工資。接著劉貴喜穿針引線,為他找了一個失去右手掌的姑娘朱映明,組建了一個溫暖的小家庭,不久小兩口添了個活潑可愛的小男孩。李重國有心理障礙,動不動就發脾氣。一次他擅自外出,劉貴喜找到他,從身上掏了100元給他,像哄自家小孩一樣哄他上班,并以情動人讓他改掉缺點,勤勞守紀,成為先進個人。
2002年2月,劉貴喜聽人介紹:家住漣源市金石鎮金明村的12歲弱智少兒劉偉瑞因其父親挖煤壓斷雙腳殘疾,母親為精神病人,兩個姐姐讀書,家境十分困難。劉貴喜趕到他家看后十分同情,當即將滿臉黑斑、骨瘦如柴的小偉瑞接到家里,精心調理一個多月,小偉瑞臉上漸漸露出紅潤。劉貴喜還給他買回課本,教他識字。經過6年的苦心培養,小李已長大成人,能識3000多常用字,劉貴喜在公司給安排一個合適的工作,每月工資達1000余元。劉偉瑞逢人就說:"劉姨關懷我,勝過她的親生兒子!"
現年20歲的姑娘張麗瓊,是20年前劉貴喜出差時在湘潭板塘鋪路邊撿回來的一個棄嬰。當她抱回這奄奄一息的女嬰時,遭到全家人反對。其時,她家上有老、下有小的,兒子才兩個月大,可劉貴喜執意收養了這個可憐的棄嬰。張麗瓊剛滿3歲時不慎左腿摔成骨折,劉貴喜帶著她在醫院住院治療兩個多月才痊愈。在劉貴喜的精心撫養下,張麗瓊從小學一直讀到高中畢業,在廣州找到了稱心的工作。張麗瓊感激地對劉貴喜說:"您就是我的親媽媽呀!" (李郁林 吳石堅 郭國權 李 海)
責編:蔡意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