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民眾過端午節的八種“驅邪”習俗
http://www.caoliu14.com?2010-06-13 16:09? ?來源:中國新聞網
我來說兩句
在海峽那邊的臺灣具有什么樣的節日習俗呢?據臺灣《聯合報》介紹,臺灣人在端午節有八種值得一提的“驅邪”習俗。
說到端午節,一般人通常會馬上聯想到屈原的故事。其實端午習俗的出現,遠比屈原的傳說還要悠久。之所以會有這個節日,是源自于對“惡日的禁忌”。由于端午正 值濕熱的農歷五月,正是夏季疫病的多發季節,端午節的許多習俗便都圍繞著驅毒避邪的話題,從喝雄黃、戴香包到洗午時水、劃龍舟,無不包含著“驅邪”的理由。
一、掛菖蒲艾草→避邪(見左圖)
菖蒲與艾草本意是用來驅毒避邪。不過也有民間謠傳,在唐僖宗年間,黃巢帶著將軍隊到民間殺了無數無辜百姓。只要老百姓一聽到黃巢要來了,就急著避難去。
其間,黃巢帶著軍隊進攻河南時,見到一位老婦人寧可犧牲自己的兒子去救家族唯一的遺孤而大受感動,便答應老婦人只要在門上掛菖蒲與艾草,軍隊就不會傷害他們,最后演變為在端午掛菖蒲與艾草的習俗。
二、喝雄黃酒→消毒
別以為大人都愛喝酒,趁著節日名正言順喝個夠。其實喝雄黃酒代表一種“消毒”,不但可以喝,還能抹在嘴巴和鼻子間,或是灑在床帳上驅毒,作用可謂不少。
三、包粽子→保護屈原遺體
傳說為了避免屈原投河的遺體被魚蝦食用,漁夫將粽子丟入河中,讓魚蝦飽食一頓;而后在每年農歷五月五日屈原投江之日,這項習俗就被保留至今。
四、劃龍舟→尋屈原兼祈福
端午節的重頭戲劃龍舟比賽,除了大家一般所知尋找屈原遺體的美意外,更代表一種去邪祈福的儀式,因此劃龍舟前還要舉行種種祭祀,并請巫師作法祈求勝利;比賽過后,百姓還會舀取江水凈身,祈求避邪趨吉好兆頭。
![]() |
責任編輯:徐嶸 |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