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這樣一個人,他總把蚊香、毛巾、肥皂粉、下鄉穿的鞋子擱在包里,只要農民一個電話,他拎上包就走;有這樣一種人,在舒舒服服的辦公室怎么也呆不住,只有下到農村和農民在一起,他才能恢復活力。幾年來,他的足跡踏遍了南平10個縣市(區),到過上百個行政村,爬過數不清的山頭栗園。他使數以萬計農民走上致富路,為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農戶帶來奇跡。他就是南平市林業局副局長、高級工程師詹夷生。
興榛富農建奇功
1999年2月,詹夷生被南平市委、市政府派往建甌、浦城、政和三縣市的行政村擔任科技特派員。建甌市水源鄉溫洋村是他下派的第一站。這個海拔720米的高地,自然條件惡劣,農作物成活率低,農民靠廣種薄收勉強度日。
在這山高水冷的地方,詹夷生發現有一種植物長勢特別好,這便是錐栗。錐栗俗稱榛子,只生長在海拔400米以上的地方,生存能力強,溫洋這片土壤正適合錐栗的生長。指著山頭上零星的榛樹,詹夷生告訴村民:“這是上天賜給我們的珍寶。整個中國只有閩北長錐栗,其他地方都是板栗,把它種好,我們就富了!”為使村民們掌握錐栗的施肥、剪枝技術,推廣科技種錐,詹夷生開始發揮自己的專業特長。白天,他和村民們一起上山,一邊勞動,一邊現場施教;晚上,他就利用小學教室為榛農上課,傳授防治病蟲、施肥、摘心、保果等技術。一年下來,全村錐栗產量猛增到32萬公斤,村民人均增收3900多元。
此后,詹夷生又相繼去了政和縣東平鎮蘇地村、浦城縣濠村鄉濠村村、建陽市小湖鎮、延平區洋后鎮、松溪縣茶坪鄉等地,為住在海拔400米以上的農民帶去科技種錐的方法。每到一處,詹夷生都要做兩件事:現場施教和辦培訓班。授課時,他把二十四節氣融入其中,什么“霜降深施桐餅磷肥”,什么“冬至強剪矮化整形”,讓人通俗易懂。授課前,詹夷生總要先上栗園看看,針對錐栗的生長情況上課,因此每回都有新內容,村民們百聽不厭。
在詹夷生的帶領下,錐栗種植在閩北火了起來,海拔400米以上的人家幾乎都種起榛樹。短短幾年,南平市的錐栗種植面積便發展到60余萬畝,年總產量9000多噸,近5萬農民從中受益。2000-2004年,建甌、政和、建陽相繼被評為“中國錐栗之鄉”,閩北成為我國僅有的錐栗特產地。2004年8月,中共中央組織部、宣傳部、文明辦、人事部聯合授予詹夷生“人民滿意的公務員”稱號。今年5月,他榮獲“全國五一勞動獎章”,被推選為全國勞動模范。
而今邁步從頭越
“詹夷生出名了,他還上了央視的《實話實說》、《焦點訪談》,又成了市林業局的副局長,還會像以前一樣給我們上課、指導錐栗種植嗎?”榛農曾有的疑慮,隨著時間的推移被逐一消除。
在詹夷生的辦公室里,擺放著他下鄉時隨身攜帶的三件寶貝--海拔儀、修枝剪、鋸子,用于測量海拔、修枝裁葉。由于聽課的人很多,為了讓大伙都能聽到,詹夷生又自費買了一臺無線擴音器,于是下鄉“三寶”變為“四寶”。辦公室的櫥柜里,整齊地放著三疊資料,用信封袋套著,這是他按不同季節制作的《錐栗技術簡表》,準備上課時發給“學生”。另一邊的矮櫥里堆放著幾個紙箱,里面裝著他準備給村民推薦的幾種農藥。同事們戲稱,詹夷生下鄉就像是回娘家,總要帶上好幾大包東西。他說:“在辦公室我坐不住,就喜歡往鄉下跑,和農民一起研究錐栗,這樣我才快活?!?/p>
有時工作忙不開,詹夷生就通過短信把錐栗難題解決辦法告訴村民。為此,他換了一部內存大、能群發短信的手機,里面存著上百個農民的電話,什么時候該施肥、什么時候該剪枝,他總是第一時間把消息傳到農民手中。
對于榮譽,詹夷生形容它們是頭頂上的緊箍。他說,“每得到一個獎賞,就是套上一個緊箍,不是輕松了,而是責任更重了。”為了考驗自己,每回下鄉他堅持搭班車,不要單位派車,只為鍛煉自己吃苦的能力。下到村子里,聽到村民們說“詹特派,您一點也沒變”,詹夷生就特別高興,他說這就是一份最高獎賞。
如今,閩北已形成了“V”字形的錐栗產業帶,以建甌為中心,經水源、川石向東擴展至政和星溪、楊源、澄源;經龍村往北延伸至建陽樟墩、浦城濠村--這里的每一筆都離不開詹夷生的全心付出。于是,有人喚他“榛仙”。對此,詹夷生說:“我們的錐栗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能給農民帶來更多的實惠,我還有很多事要做。所有的榮譽早已過去,現在對于我又是一個嶄新的開始。我希望所有生活在400米以上的中、高地農民能越過越好!”
![]() |
![]() |
責任編輯:卓志沐 |
- 2011-05-19第三屆全國道德模范敬業奉獻類別候選人:李彬
- 2011-04-15省僑聯號召干部職工向楊善洲同志學習敬業奉獻
- 2010-05-25[敬業奉獻] 樂在敬業 貴在奉獻
- 2010-03-18敬業奉獻——楊土生主要事跡
- 2010-03-17敬業奉獻--楊銀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