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簍背出“新”校舍
2004年,恩施市委市政府到河溪小學調研。他們看到的是這樣一所學校:坑坑洼洼的泥巴操場,殘破不堪的幾間校舍,還有4名平均年齡53歲的男老師。
說起河溪小學以前的樣子,田育才總是特別難受。“一下雨,操場就變成了泥塘。有的孩子小,在操場上走一走,連褲襠里都是泥巴!”
當年,恩施市撥給學校5萬元用于校舍維修,這是河溪小學有史以來得到的最大一筆款項。一得到消息,田育才就開始籌劃、測算,和學校老師討論方案。最后確定,這些錢一定要花在刀刃上,修校舍,能自己做的就自己做。
那時,還沒有通路的河溪村,建筑材料的運費比材料本身還要貴。一包50公斤裝的水泥,在雙河鎮花13元就可以買到,運到學校卻要30元。田育才不愿花這些冤枉錢。沒有辦法,他只好給學校的每位老師配了一個背簍,動員這些已“知天命”的老師和村里的村民一起,利用休息日和假期將建筑材料背到學校。不到一年的時間,光水泥他們就背了3萬多公斤。
一次,田育才在雙河集鎮買了幾箱瓷磚,60多斤重。山路崎嶇,他沒走多遠,腿就開始疼。實在疼得邁不開步子,他就靠著路邊的石塊,休息一會兒,再接著往前走。蜿蜒的山路,似乎永遠走不到頭。有時,實在走不動,田育才想就這樣把背簍放下。可是,一想到未完工的校舍,想到孩子們的未來,他又不停地給自己鼓勁:“好,又過了一座山,快了,再過一座山就到了。”4個小時的路程,他整整用了6個小時才走完。深夜,躺在床上,田育才被疼痛折磨得睡不著覺。
填方、撿瓦、油漆……在校舍維修的工地上,所有建設小工都是田育才和老師們輪流擔任。他甚至自己花了近千元買回翻斗推車、焊機,自己挑砂、焊接、加工水管。
2005年秋季開學時,迎接河溪村孩子們的是一個“嶄新”的學校——操場硬化了,陽臺翻修了,教室粉刷一新,老式廁所改建成沖洗式廁所,甚至還建起了沼氣池、浴室。
而此時,積勞成疾的田育才患上了嚴重的糖尿病、痛風、風濕性關節炎。他的體重,也由73公斤降到了60多公斤。
其后幾年,在田育才的不斷努力下,河溪小學,這個以前與世隔絕的山村小學,裝修了辦公室,維修了師生宿舍,引來了山泉,新建了食堂,添置了遠程教育設備,學校面貌煥然一新。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