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2 報效家鄉
就在東莞的工廠發展蒸蒸日上之時。1979年,林樹哲萌生了到故鄉南安建廠的想法。
當時,在東莞的工廠發展很快,勢頭也不錯。公司的管理人員向他建議:完全可以在東莞擴大生產規模,不必舍近求遠到福建去,況且,福建當時的基礎設施等各方面的條件和廣東比,尚有不小的差距。
又一次面臨抉擇。林樹哲再一次堅定了自己的選擇——到南安辦廠。
“即便是投資條件差一些,我也要回去,那里有我的鄉親,我相信在故鄉的投資一定能帶來高回報。”他說。
1980年,南益旗下的南豐針織廠在故鄉官橋動工建設,第二年就投產了。30多年來,南益在泉州的事業迅猛發展,產值年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身為香港福建社團聯會主席,林樹哲深知肩上的責任。他告訴記者,香港有110多萬福建籍鄉親,“抱團”是他們的金字名片。林樹哲經常在不同的場合,號召他們回鄉投資,以實際行動報效家鄉。
如今,作為省政協常委,林樹哲經常在眾多場合為家鄉福建發展建言獻策。他說:“改革開放以來,福建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與一些發達省市相比,還有差距,福建人的開放意識要更強一些,步子要邁得更大一些。”
故事3 情系教育
1985年,林樹哲走進家鄉官橋的五星中學,發現那里的孩子都赤著腳上學,校舍、操場也是破舊不堪。
這一幕深深觸動了他。他當即表示,要捐資幫助五星中學辦學。此后的多年間,在林樹哲發動下,五星中學的木森樓、秀蓮樓,南豐實驗樓、梁秀京紀念樓等教學樓相繼落成,大大改善了辦學條件。
之后,林樹哲看到南安還有很多學校,校舍破舊、設施簡陋,決定每年拿出100萬元幫助當地貧困鄉小學改建。
從1985到1989年,林樹哲基本完成了南安所有貧困鄉小學的改建,還帶動了海外僑親捐資助學的熱潮。隨著企業不斷發展,南益集團每年都把利潤的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內地教育事業,捐助的范圍不斷擴大,至今共捐建教學樓150多座、教室1400多間,捐助了中國人民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僑大學等大中專院校和一批中小學。
去年4月,在香港南益集團投資內地30周年之際,南益集團向泉州教育事業捐贈3000萬元,向南安慈善事業捐贈1000萬元。
作為民政部“最具愛心外資企業”,30年間,南益集團急公尚義,扶貧濟困,合計捐資已逾3億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2-07-10(踐行福建精神 推動跨越發展)林樹哲:新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