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楊榮生平簡介:楊榮(1371-1440年),初名子榮,字勉仁,成祖賜名榮。建安(今建甌)人,弘農郡楊氏"四知堂"之裔,萬木林創建者達卿之孫。建文元年(1399年)鄉試第一,會試第三,殿試二甲第二,賜進士出身。建文四年(1402年),以最年少選入內閣,參預機務。累官至光祿大夫柱國少師工部尚書兼謹身殿大學士(位同宰相)。正統五年(1440年)探親返京,病卒杭州武林驛,英宗贈左柱國太師,謚文敏。賜葬徐墩豐樂金蟹山。
楊榮歷事建文、永樂、洪熙、宣德、正統五帝,在朝四十春秋,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富有才識,與楊士奇、楊溥史稱"三楊輔政",是"仁宣盛世"的輔弼之臣,《明史》評價"明稱賢相,必首三楊";擅長謀劃邊務,五次扈從成祖北征,四次隨駕、奉命巡邊,三次侍從督造紫禁城。
他還是一位文學家,是"臺閣體"的典型代表人物。著有《兩京類稿》、《玉堂遺稿》、《訓子篇》、《北征記》等;《楊文敏集》被收錄紀曉嵐編纂的《欽定四庫全書》,譽稱其文有富貴福澤之氣,應制諸作具沨沨雅音。
5.家教故事:楊達卿(1305-1378年),名福興,字茂興,是楊榮的祖父。元明時建安龍津白塔(今建甌市房道鎮沶村)人,是一位樂善好施的開明富紳。元末至正十三年(1353年),"早霜為害,晚禾無收,全省大饑",建安地處閩北山區,霜凍之災更為嚴重,第二年春季災民們更是青黃不接,鄉紳楊達卿看在眼里,急在心頭,聲稱要替大富山(今萬木林)上的祖墳種植風水林,誰幫他在山上種一棵樹,他就給誰一斗稻谷。周圍的鄉親們知道后,喜出望外,紛紛前往大富山種樹,你一棵,我一棵,很快整座山就種滿了樹苗。期間,鄉親們只要前往楊家自報種了多少棵樹苗,就能領到相應斗數的稻谷。樹苗種好后,楊達卿擔心有人會上山砍伐木材,破壞動、植物的生存環境,每年正月都要大擺酒席,宴請鄉人,請求大家不要到山上隨便砍樹。
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一個仙風道骨的白衣老人執杖而來,站在床前,對他說:"你種的樹木已經長成了,以后要好好保護……"他醒來后認為是山神來提醒他,助他完成祖上風水林的種植。因此他立下祖訓,告誡子孫,山上的樹木不能亂砍,不能出賣,只有在遇到幾種特殊情況才可動用,如建學校、蓋廟宇、修橋、造船,或是捐給窮人做棺木等。他的子孫嚴格遵從祖先的教誨,因此森林繁衍很好,樹木越來越茂盛,通過幾代楊家人及附近村民的精心保護,終于形成了今天的萬木林。
楊達卿以"植樹一株,償以斗粟"這一以工代賑的辦法,既種植了樹木又遂了救濟災民的心愿,可謂是極為睿智之舉。從災民自報樹量來領取稻谷,就足以證明楊達卿"種樹求近,積德致遠"的理念。當時福建行省左丞阮德柔為感嘆楊達卿這一善舉,給大富山取名為"萬木園",并畫了一幅萬木林圖,以表示達卿植樹、賑災的功績。如果說萬木林的出現充滿了故事性,那么她的保護與發展,則反映了楊達卿身上那種值得傳承的人文精神。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