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在養父患腦瘤的近十年時間里,王碧華滿懷感恩,在病榻前悉心照料,無微不至,用真情詮釋了孝道的真諦。
“雖然我是爸媽抱養來的孩子,但是在這個家里,我沒有感到有任何愛的缺失。”只要提到與離世父親相關的話語,王碧華的眼眶總是濕潤。在王碧華的眼里,父親將她視如己出,對她傾盡了所有的愛和呵護。“爸爸是跑船的,還記得在中考、高考的時候,他都會特地請假一個月在家陪我復習功課,后來上了寄宿學校,每次回家返校時爸爸也總會把我送到車站,看我離開后才安心回家。”王碧華說,即使到她結婚后,父親只要一天沒有女兒的消息就會打電話來嘮叨一番,但這樣的細碎叨念如今卻成了她最大的念想。
2003年的一次身體檢查,王碧華的父親被查出右腦長有腫瘤,這個突如其來的噩耗讓王碧華頓時慌了神,好在第一次手術成功后,腫瘤得以消除。但好景不長,在2006年的一次復查中,醫生的一句話又一次將王碧華打進深淵,“怎么可能呢,之前復查不都好好的嗎?那是不是還要手術?”王碧華焦急的追問著主治醫生。由于弟弟和丈夫常年在外工作,母親也是體弱多病,家里所有的重擔和抉擇權都落到了王碧華的肩上,她陪著父親進行了第二次手術,也正是這次手術致使他右眼是視力全無,進食困難,行走也要靠著拐杖和他人的攙扶,從此王碧華每天早上7點多就早早到學校忙工作,中午加班加點做事,下班后直奔家中陪伴、照顧父親,每天的休息時間少之又少。
就在辛苦地照顧父親之際,王碧華還不忘為教育事業鞠躬盡瘁,孝女之外的另一個身份是福建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的教導處副主任、校工會副主席、校女工主任兼英語老師。
2006年3月里的一天,王碧華在上課時感到十分疲憊,身體不適,到醫院檢查后病情較為嚴重,醫生要求做子宮切除手術,由于當時王碧華身兼6個班的英語老師,不忍學生落下課業,就支撐著疲憊的身軀挺到了放暑假。當她再次去醫院找主治醫生做手術時已經過了4個月的時間,醫生檢查了她的情況后將她拒之門外,告訴她病情已經惡化無法手術了,此時的王碧華才開始心慌害怕,最后在校長的幫助下,王碧華順利的做了手術。在醫生叮囑她要好好療養3個月的時間時,她又按耐不住自己的事業心,提起1個月回到崗位上忙碌開了。“王老師就是這么敬業,對工作和學生很有責任心,她帶的班成績也都是頂呱呱的。”同事吳湘稱贊道。
一年內擔負著父親與自己的病痛,已經讓王碧華身心疲憊,她一心希望手術能將父親從死亡線上多拉回幾分,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親的病情再度惡化,2010年開始在醫院接受化療,住院的3個月里,王碧華一邊兼顧著學校的工作,一邊跑福州的醫院和母親一起照顧父親,有時趕末班車回家,有時在干脆直接在醫院租個小床陪著父親,第二天一早趕回學校上班,忙到連自己的兩個女兒都無暇顧及,只能“狠心”交予她們的爺爺奶奶照顧。“總覺得對她們虧欠太多,教育和陪伴她們的時間太少,好在她們都很乖巧。”
2011年一次小意外,王碧華的父親從床上摔下,送醫后,醫生將其確診為腫瘤侵入腦干,這一摔也讓他再也沒有醒過來。“后來的我也沒時間哭沒時間晃神,我知道爸爸還需要我,我不能自己先垮了。”在說起此番話時,王碧華悲傷的臉龐上卻有著堅定目光。在隨后的照顧期間,她仍堅持著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午和晚上下班后,則趕回家中幫忙父親換藥、翻身、打鼻食管的飯,每晚幾乎都要忙到凌晨1、2點才休息。王碧華回憶道,父親剛剛倒下的那段時間,只要聽到她的叫喚,他就會試圖動動眼睛回應女兒的呼喚,到了后期,父親基本已經沒有任何知覺了,這也讓王碧華的心變得越來越沉重,但她仍舊不愿意放手。“后來王老師還自己查資料,向別人打聽護理所需的藥品和新的方法,不停的嘗試,如今自己都快趕上半個專業護士了。”校長陳華也由衷的被王碧華的孝順所感動。在父親的朋友們勸王碧華放棄的時候,她總是懷抱希望,堅定著要讓父親醒來的信念,連叔伯們都被她的至孝所動容說道,“連親生的孩子也不一定能這么‘貼心'啊。”而在王碧華心里所想的是,父愛讓她一生無憾,而她也只有在父親最需要的時候侍奉左右,以報答養育之恩。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0-31好人主義要不得
- 2013-10-31“好人”有啥“好”?解析道德模范、身邊好人
- 2013-10-31以好人為榜樣 唱響崇德向善 "好聲音"
- 2013-10-31好人就在身邊
- 2013-10-31就是要“千方百計讓好人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