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文凱,男,漢族,1935年10月出生,沙縣鄭湖鄉箭坑村人。
這位78歲古稀的農村老人陳文凱,他本可在家中安享天倫之樂,但為了方便村民出行,半年多來,不僅捐獻出了自己數十年來省吃儉用的積蓄和賣竹子的收入,還用鋼釬、鎬頭這樣的簡陋工具,硬是把一條大山里的羊腸小道修成了寬敞的鄉村道路,打通了連接兩個自然村的通道,并在道路沿線搭建了三座簡易水泥橋,解決了當地附近百姓出行和物資運輸難的問題……
陳文凱的修路工作還在繼續,人們在箭坑村的村道上常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由來已久的修路夢
陳文凱家的9個兒女各自都成家立業,大部分都離開農村到城里打工生活。
現在陳文凱和老伴仍居住在原來箭坑村的老房子里,夫妻倆靠承包打理村里的8畝竹山維持生計,生活衣食無憂但也并不十分富裕。
談起義務修路的初衷,陳文凱說這是他埋在心里多年的愿望。
以前連著上箭坑村和下箭坑村的村道,路況差,村民出行很不方便,幾年來時有發生意外。
居住小自然村的上箭村的80多歲老人州先進去集鎮趕圩的時候,摔了一跤,腿落下殘疾;在老漢家做筍干的工人騎車經過該路段時,被路面上的小木頭震下,掉到路旁邊的河里受了傷;同村60多歲的魏建新家種了幾畝樹苗,一日,他挑著裝滿樹苗的擔子走在這條路上,也滑倒受傷,到沙縣醫院救治花了不少錢。
村民們過村里這條路時摔倒的事故,讓陳文凱暗下決心:有朝一日要幫村民修路。但多年來,這個愿望一種只能埋藏在心底,因為,早年生活的艱辛使他無法如愿。
去年正月初二,陳文凱的老伴上山摘菜時,在這條路上摔了一跤,重喚起陳文凱修路的愿望。這幾年孩子各自都已成家立業,經濟生活沒什么壓力,讓陳文凱決心去修路,并行動起來。
村民義務幫老人修路
當老人作出拿出自己數十年來省吃儉用的積蓄和賣竹子的幾萬元積蓄,義務為村民搭橋修路的決定時,家里人多數持反對態度。大兒子說:"你不如直接給人錢搭乘公交車省事。"二兒子說:"你干嘛不把錢留著自己去旅游呢。"但讓陳文凱欣慰的是,老伴很支持他的想法,只是擔心他的錢不夠修路。
去年6月,陳文凱先用鋼釬、鎬頭這樣的簡陋工具開始修路,后來隨著工程量的增大,他花每人一天260元雇傭2至3個工人幫忙修路。
對于老人的修路,村里人也不是很理解,覺得這是件吃力不討好的事。大部分村民選擇了在旁邊看熱鬧,部分熱心村民給陳文凱出主意說,讓他去村里貼字報集資修路。但是陳文凱并沒有這么做,他說:"我現在有多大能力就做多少事,不去要求別人。"
讓陳文凱欣慰的是,自己的女婿在閑暇時間也會幫忙修路。修路工程在順利地進行著,但還是讓人意想不到地惹上了麻煩。
一天,陳文凱的女婿在幫忙修路過程中,沒注意到路邊有一個經久未修的墳墓,結果把這個墳墓旁邊的石頭弄壞了。墳墓的主人認為家里風水被破壞,從此多方阻撓陳文凱修路。
看到善良的陳文凱因為義務替村里修路受到為難,村里的其他村民看不下去,站出來勸導,后來經過村里協商平息了此次風波。
風波平息后,陳文凱繼續修路。經過一段時間,村民們漸漸被陳文凱的執著無私精神所打動。現在村里的21個村民加入了修路的隊伍,義務幫助老人修路。
修路還在繼續中
從開始修路至今,陳文凱已經投入了5萬多元,路兩邊已經用石頭修整好了。由于資金缺少,只能把通往上箭坑村和下箭坑村的村道比較難走的上坡路先打好水泥,比較平坦的路段只能暫緩。
村里的路變寬了,變平了,陳文凱修路還在繼續,在箭坑村的村道上還能看到他修路的身影。年前,陳文凱剛把家里的冬筍賣完,有了一部分收入。他準備把這筆收入繼續投入到路面的水泥硬化和陡坡路安裝護欄上。
陳文凱說:"修路能方便鄉親,積德行善,是一件快人心、能延年益壽的好事。如果我能活到100歲,我還會接著修路,發現哪里有路不好,我就去修,一直這樣延續下去。" 陳文凱年近八旬,身體也一天不如一天了,但他依舊經常外出修路,他說自己還要再修好多年的路,要一直堅持到走不動為止。
陳文凱因為省吃儉用,開路、建橋解決一方百姓出行難,得到群眾的好評,在2012年沙縣第二屆道德模范評選中,被評選為助人為樂模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3-12-04“感動廈門”評選規格升級 廈門好人將獲最高褒獎
- 2013-11-27"廈門好人幫扶基金"為英雄開戶 張涵收9萬多愛心款
- 2013-11-26珍惜現在 讓好人的付出變得值得
- 2013-11-26好人變成"肇事者" 拷問的不僅是良知
- 2013-11-26“好人好報”這樣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