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的余暉在蕉城區八都猴盾村抖落滿山的金黃。雷明祥裝好電影放映設備,坐上弟弟的工程車,又出發了。
"太早去,村民們下田還沒回來。這個時間出發,到村里,掛好銀幕、裝好音響,差不多是晚上7點左右,這時開始放電影,村民也吃過飯了,剛剛好。"也正是電影放映時間安排,他養成了一天只吃早、中兩餐的習慣,晚飯時間不湊巧,基本不吃了。
雷明祥,畬族,生于1965年5月。他是設在八都鎮猴盾村的蕉城區少數民族文化站站長,與負責的農村電影放映隊一樣,都是"一肩挑"、"單打一",一個人既是"官",又是"兵"。
早在1984年,他跟隨著當時的寧德縣少數民族電影隊,當小徒學放映。那時用的是8.75毫米的膠片放映機,由于交通閉塞,放映設備全靠肩挑手提,一擔七八十斤,從猴盾村出發,走一個村就放映一個村,到哪里,哪里的村民就像過節一樣,熱熱鬧鬧的。這段艱辛而難忘的經歷,讓雷明祥和電影放映結下了不解情緣。跟班六、七年后,由于電視開始普及、電影市場疲軟等諸多原因,電影放映隊擱置。此后,雷明祥進入蕉城區少數民族文化站工作。
"村里好多年沒放電影了,很多小孩都不知道什么叫做電影。"2005年,一位村民的閑聊,深深地觸動了雷明祥。作為一名基層文化工作人員,他意識到自己該
為村民們做些什么。當年,他便向區文體局提出要求成立蕉城畬族電影放映隊的申請,并借用當地電影公司16毫米膠片放映機,利用晚上時間走村入寨為八都片區群眾放映電影。這一干,至今已是八個年頭。
但最不方便的還是交通,由于放映地點都在農村,每次他都是租車來接送設備,一般放映結束都到晚上10點之后,很多開車師傅不愿攬這活。一次在八都金垂樓仔自然村放映,原本答應來接送的司機爽約,他不得不將一些設備寄在村里,自己背起貴重的放映機,趕到距離國道3公里路上等過路車。莽莽山區,黑燈瞎火,足足到晚上12點才攔下一輛過路的長途客車到寧德城里過夜,翌日再租車到村里運設備。此后每次放映,只好動員開工程車的弟弟來接送。這期間有一次閩坑村村干部掛來電話:該村節慶日需增加村民活動,正好那天身體不舒服,妻子也擔心他的勞累,放映時幫著抬抬機器,打打下手。但更多的時候,還是自己一個人的"獨角戲"。
整個鎮子24個行政村,每村每月放映一場電影。八年風風雨雨,踏著夕陽出發,披著月光回家,一個人的電影放映隊足跡、汗水灑落八都鎮的山村鄉野。
為提高電影放映質量,2009年自掏腰包2.6萬元購買了一臺數字電影放映機,為考慮村民的文化生活需要,今年4月又花1.96萬元再添置一臺不同型號的數字機。現在農村多是一些留守的老人、孩子,晚上也沒有多少文娛活動。通過電影放映,能給他們帶去歡樂-這就是雷明祥同志能夠克服重重困難堅持八年的動力。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1-29禮遇有德人 溫暖好人心
- 2014-01-28長泰縣送“家訓”慰問好人
- 2014-01-28長泰縣各級文明單位春節前夕關愛道德模范、身邊好人
- 2014-01-28仙游縣舉行身邊好人現代文明小戲首場演出
- 2014-01-28龍海市文明辦看望慰問“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