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建平,1946年5月出生,廈門市湖里區江頭街道江村社區居民。
他用無言父愛,為癱瘓兒延續生命之燈,22年始終如一;他對父母常懷感恩之心,關心父母衣食住行,在兄弟姊妹中起帶頭作用,盡心盡力盡責,讓父母豐衣足食過晚年;他面對不幸,不怨不艾,熱心為村民服務,為構建和諧社會、弘揚社會主義道德貢獻著自己的綿薄之力。
1992年,兒子葉加強遭遇車禍生命垂危,經過幾個小時的搶救,傷勢才得以控制。然而,醫院條件較差,病房擁擠不堪,為了照顧兒子,葉建平晚上只能睡到陽臺上,這一住,就是4個多月。
要得到更好的治療,費用高達十幾萬元。葉建平的家境并不寬裕,十幾萬元對他來說簡直是天文數字,即便他變賣了家中所有值錢的東西,還是不夠。于是,他顧不上尊嚴,硬著頭皮,一次又一次地敲響親朋好友的家門??铐椇貌蝗菀诇慅R了,手術也算順利。但由于傷勢過重,兒子的命是保住了,但是卻留下重度殘疾:"需長期臥床,不會語言,無法站立,大小便失禁,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并伴有癲癇局部發作,需長期服藥",終評為"肢體、精神一級傷殘"。
結論猶如五雷轟頂,給這個普通家庭沉重一擊。"不,我不能放棄!" 葉建平,這個家庭的頂梁柱,他下定決心要為兒子擎起一片天。
出院回家,沒辦法點滴,又要保證兒子的營養,怎么辦?他就想辦法把蔬菜、肉類、海鮮煮熟剁碎,和米飯攪成糊狀,一口一口地喂。每天還要喂三次藥,有的要能和飯混在一起喂,有的要需要用水灌。喂一頓飯連同喂藥就要花去一個小時。
兒子的大小便失禁,每天都要不斷地處理大小便、換洗床單、衣、褲。因為長期臥床 ,為了不讓兒子長褥瘡,他還要經常幫兒子翻身,天天擦澡。每個星期還要到醫院給兒子開一次藥。如此繁瑣的勞動,體力和精神的摧殘,使葉建平這個鐵打的漢子憔悴不堪。多少回,親朋好友實在看不下去了,勸他放棄,然而,倔強的葉建平始終不輕言放棄。22年來,他憑借著堅定的信念,用大山般的父愛,為癱瘓兒延續著生命之燈。
"百善孝為先"。孝,是道德之本,是家庭美滿和睦、社會進步發展的基石。葉建平還是孝順父母的好兒子。他的父親93歲,母親91歲,高齡的雙親,急需兒女的照顧。家中兄弟姐妹是有好幾個,但是,有的住得較遠,有的還要上班,于是,照顧父母的重擔又落在葉建平身上。看病需要葉建平帶;家里的水龍頭壞了,坐便器堵了,燈不亮了也需要他;柴、米、油、鹽,一日三餐都得關照。盡管照顧癱瘓兒子已經令他心力交瘁,但是,葉建平依然盡心照顧父母。他就是家庭的全職保姆。
葉建平的家事在鄰里間都為人熟知,但他從不因為家中有困難就抱怨,也從不依賴社會救助,相反,他還堅持工作、熱心公益。江村社區老人協會烏石埔分會成立的時候,大家一致推選他為分會會長。同時他還是烏浦舊村企業退休人員管理小組的組長,還兼任江村烏石浦第三黨支部的組織委員。十幾年來,為了照顧癱瘓兒子和年邁雙親雖然已是心力交瘁,但他從不耽誤社區的這些工作,這是因為,他時刻牢記自己是一個家庭的大哥,是一個共產黨員,這是因為他是一個有責任感的人。用愛心澆鑄生命,以孝道溫暖親人,用熱忱服務社區,葉建平,這個平凡樸實的江頭人,以他無言的愛譜寫著不平凡的孝老愛親之歌!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4-03-06老人迷路民警熱心相助 獲贊“不愧是‘中國好人’”
- 2014-03-05石獅市開展“爭創文明城市·尋找石獅好人”活動
- 2014-02-28武平縣編印《好人之城》傳遞社會正能量
- 2014-02-27給鄉鎮的“身邊好人”評選表彰活動點“贊”
- 2014-02-27學“好人”添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