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結兩岸,架起心靈溝通的“橋梁”
日前,海滄臺商投資區管委會副主任曹放率團赴臺灣參加兩岸漢字節,現場遇到了海基會董事長林中森先生,聊起兩岸義工等有關樂活節的內容,林中森豎起大拇指點贊:這些活動架起了兩岸心靈溝通的橋梁。并揮毫寫下八個大字“兩岸合作 共創輝煌”贈予海滄。
“首屆青年志愿服務項目大賽金獎”、“第二屆全國‘十大優秀志愿服務項目’二等獎”、“2013年政府創新中國十佳經驗”……一個又一個國家級重磅獎項相繼“花落”海滄,勾勒出“兩岸義工聯盟”日漸成長壯大的發展軌跡。
春華秋實。從2009年5月長庚醫院“志工服務隊”的成立,海滄志愿服務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少到多,不斷彌漫滲透到群眾日常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助人自助的服務熱情空前激發,目前全區已有注冊登記志愿者近4萬名,平均每10人中就有一名志愿者。
作為大陸設立最早、面積最大的臺商投資區,海滄通過與臺灣志工相互學習借鑒,從房前屋后做起,從群眾關心的小事做起,臺胞義工志愿行、愛心單車志愿行、房前屋后志愿行、社區文化志愿行……一個個兩岸共同參與的志愿服務項目已成為海滄亮麗的風景線。緣起海滄的“我是小袋鼠、垃圾不落地”行動已經走出海滄,在全市推廣,成為文明創建的又一品牌。
通過“兩岸義工聯盟”活動,海滄探索出“臺胞志工+社工+義工”的志愿服務模式:以臺胞志工為引領,帶動更多愛心人士“自愿”參與到“微志愿”活動中;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與專業社工機構合作,開展“微志愿”活動,義工精神成為兩岸融合的共同精神和凝聚廣大群眾的重要聚合力。
在業內人士看來,在海滄“三聯”模式下,廣大志愿者成為社會治理與服務的主體,不僅改變了以往“被志愿”的狀態,還找到了歸屬感和自豪感,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海滄志愿服務文化。
為了進一步促進志愿服務廣泛性、常態化,維護志愿者和志愿服務對象的合法權益,在借鑒香港、臺灣等地區志愿服務相關條例、辦法的基礎上,海滄區先行先試,大膽探索,又在縣區一級率先出臺了《志愿服務管理試行辦法》,充滿濃厚“臺味”的辦法,吸引了兩岸更多同胞的積極參與,推動志愿服務健康有序發展。
“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河不擇細流,故能成其深。”涌動的愛心,像金字塔一樣,沉淀在根基的便是無數微小力量的匯聚,能支撐住整個文明體系。在國臺辦副主任葉克冬看來,海滄的對臺工作十分活躍,最有成效,開辦臺灣風情街惠及臺灣基層民眾,打造兩岸義工志愿活動深化兩岸融合,有利于“兩岸一家親”工作的開展。
![]() |
![]() |
責任編輯:鄒玒 |
- 2014-06-30廈門“海滄微志愿”:生動詮釋“兩岸一家親”
- 2014-06-10“海滄微志愿”將登兩岸公益論壇 探討交流與合作
- 2014-02-14小小湯圓暖心扉 海滄“微志愿”義工與殘疾人共度元宵
- 2014-01-03海滄“微志愿”演繹小城大愛 志愿服務融入群眾生活
- 2013-12-16海滄志愿之“花”盛放 “愛心夢”筑起“微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