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將至,老福州年味漸濃。福州作為二千多年歷史文化名城,有著其獨特春節傳統習俗。這些年俗隨著時間,或傳承或創新。今天福州文明網就帶著大家一起感受老福州傳統年俗。
?臘月初一
“年蔓嘮”。每年進入農歷十二月,福州人謂之“年蔓嘮”(進入年關),福州人開始為過年做準備,家家開始著手籌備年貨,其中釀造青紅酒是傳統老福州家庭必不可少的過年事項。
福州市民自釀青紅酒,酒里是濃濃的老福州“年味兒”
魚丸做為福州傳統美食,是年貨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福州沿海的郊區至今還保留著家中手打魚丸的傳統,采用漁船新鮮捕撈的鯊魚、鰻魚作皮、可口的小蔥豬肉作餡。
福州人制作的魚丸用料講究,新鮮可口
?臘月十五
筅堂。“臘月十五”后,福州人就陸陸續續開始打掃屋宇房舍了,老福州稱之為“筅堂”,意為掃除破舊迎接新年。
?臘月二十四
福州“祭灶”特色的灶糖灶餅
祭灶。臘月二十四日為“祭灶”,也是福州祭祀灶神的節日。福州傳統“祭灶”在食品上是很有講究的,除了要供灶糖、灶餅,還要有甘蔗、荸薺、豆腐、菠菜、腐竹等。不同的供品也有不同的寓意。灶糖、灶餅本意是粘住灶神的嘴,使其不要再玉帝面前說壞話。荸薺則是為了取福州方言的諧音,寓意 “好運從年頭一直延續到年尾”。祭灶時,甘蔗一定要完整保留甘蔗頭,這樣才有“節節高”和“金榜題名”之意。
?臘月二十五
分年。祭灶后,春節便拉開了帷幕,廿五日后開始磨米漿,蒸 “糖粿”(年糕),備雞、鴨、魚、肉、酒等,祭祀祖先、天地神,謂之“分年”。
老福州在家中磨漿,準備制作年糕
福州年糕除了傳統的紅白年糕,還有白蘿卜、芋頭口味的,選擇頗多
送年。女兒、女婿們陸續開始向岳父岳母送上豐厚的過年禮品,福州話謂之“送年”。不管走多遠,福州人都忘不了回家給時時牽掛自己的父母“送年”。特別在女兒出嫁頭一年,臨近春節年關,女兒女婿要向娘家送年禮,出嫁的女兒要與女婿一齊,向父母送年禮,其中有一床“糖裸”(年糕),一只“骹柄”(豬蹄),一只紅雞角(公雞)及福桔等,表示女兒女婿孝順父母,感謝養育之恩,祝愿老人健康長壽?!澳旮狻痹⒁狻澳昴旮呱?“大池魚”“草魚”或“鰱魚”寓意“年年有余”,“福桔”吉祥如意。父母收年禮后,回送給外甥灶糖灶餅,花面殼紙做的面具等,富含民間親情。
年歲末已出嫁的女兒都會挑著豬蹄、雞等年貨回娘家孝敬父母
?臘月三十
農歷十二月最后一晚,福州俗稱“三十蔓莫”,福州諺語有云:“好囝沒賺三十蔓莫錢”,譯為孝子不賺三十晚上的錢。平時在外的游子們無論多忙,這天晚上都要趕回來全家團圓。除夕晚上燒過香,供過地主及祖宗,就開始吃年夜飯了。年夜飯后,全家人通宵不寐,謂之“守歲”。再拂廳與堂,燃紅鞭炮,煮隔年飯。家中門戶、箱籠家具、貴重器皿,皆覆“金銀紙箔”大年三十晚一般要洗澡,因為初一要少做事,也不能洗澡。
太平燕是福州家庭年夜飯中的重頭戲,鴨蛋、肉燕在福州方言中寓意平安吉祥
?正月初一
初一晨起時分,各家敞開大門,焚香鳴炮,喜迎新年。早上外出,逢人第一句都要說“恭喜”、“發財”、“平安”等吉利話,對方也報以相應“平安,齊發”等好話。老福州人正月初一的飲食十分講究,初一早餐必是吃太平面(線面、雞肉、鴨蛋,取福州話諧音,如“雞”音似“系、羈”,鴨蛋音似“壓亂”),以祝一年中福壽綿長,太平如意;初一這天比較普遍的是吃“隔年飯”,“隔年飯”以木制蒸飯甑裝盛,圍插朱筷十雙,貼紅紙,扎紅繩,撒“五子”(紅棗、花生、瓜子、桂圓子、栗子),吃“隔年飯”是討個“年年有余”的吉利;有的吃年糕(紅糖粿),寓意年年高;有的吃素食,以示對神明的虔誠,祈求一年平安。初一這天,福州人忌掃地倒垃圾、掃地、洗澡、用刀具、講晦氣話,一般也不吃稀飯,不出遠門,晚上要早睡,俗稱“斗夜燈”,比誰睡得早。
福州人大年初一的早餐必吃太平面,寓意平安長壽
福州特色春節民俗表演
?正月初二、初三
初二、初三人們訪親拜友,互賀新年。正如清人吳繼筠在《福州歲時竹枝詞》中說的:“簇新衣服趨人前,禮數謙謙喜連連。路上相逢共作揖,發財恭喜賀新年?!?/p>
大年初二,福州俗稱“女婿日”,是女兒女婿回娘家拜年的日子,并在女方家里吃飯。有出嫁女兒的人家,要辦春酒,邀女兒、女婿及外孫回娘家飲宴團聚。大年初三,親族鄰里間互相拜年。福州方言有這樣的賀年詩:“姑嫂雙雙賀新年,紅紅傘燈掛廳前;好(斎)好粿送奴去,金字牌板企(站立之意)門前?!?/p>
?正月初四
接神。初四清晨,家家戶戶,焚香“接神”,迎接去年送上天的灶君回鑾就位。店鋪在這天燃放紅炮,開門營業。
?
福州傳統民俗活動“接神”
?正月初七
初七,古稱“人勝節”,福州俗稱“人補命”,那么,初七這天人的生日用什么來補命呢?一般吃太平面,也吃取七種菜(菠菜、芹菜、蔥蒜、韭菜、芥菜、薺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蔥寓意聰明,蒜寓意精于算計,芥菜令人長壽)做的羹,叫做“七寶羹”,晚上也食年糕。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為元宵節,亦謂上元佳節, 元宵節是新一年中的頭次月圓的節日,其實,福州人在過完春節后至元宵前夕各家各戶就忙著買燈了。福州民間有送燈習俗,買燈是外婆送給出嫁女兒的,對出嫁之女,娘家每年例必送燈,“燈”與“丁”諧音,取添丁之意。第一年送“觀音送子”燈,第二年則送“天賜麟兒”燈,如未生育,便送“桔”燈,寓為“焦急”之意,第三、四年如再未生養,還要再送“桔”燈,生育后可送“孩子坐盆”燈、“狀元騎馬”燈等,直送到外孫(女)16周歲為止。福州民謠:“正月元宵燈,外婆愛外甥(外孫),送來紅紅桔子燈,吉利又添丁?!狈从沉送馄艕弁鈱O的社會風尚。楊慶琛榕城之夕《竹枝詞》云:“天賜麟兒繪彩繒,新娘房子霞光增,宵深欲把金釵卸,又報娘家來送燈?!贝嗽娒枥L當時送燈的盛況。買燈的事由外婆置辦,那送燈的差事則由親家舅(小舅子)來做了。親家舅送燈這天,要把他最新最漂亮的衣服來穿上,所以福州人有句“這個人裝得像親家舅一樣”的諺語。親家舅去送燈,有吃有穿有錢拿,當然是好差事。
正月十五福州老傳統,外婆買燈,外孫提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