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貴的是,鐘伏龍意識到搶救畬文化遺存必需與時間賽跑。自擔任文化站站長時起,就開始了搜集整理工作,他回憶:"在1990年6月,了解到康厝鄉牛石坂自然村的鐘姓家一位女老輩藝人雷全妹,婚喪禮活動過程中的習俗與禁唱歌言較比其他人熟悉的多。"鐘伏龍去她家來回走了二十來次,最后用真誠的情感打動了這位難得老藝人,并在家人的同意后,把老人請到野外,足足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把她說唱出來這方面原始材料,初步記錄下來,在相隔一個月后,這位老前輩就過世了,這些婚喪習俗和禁唱歌言,為《閩東畬族文化全書》編寫填補了空白。
自從經歷這次采訪后,他一旦打聽到哪村有老輩會知道某一方面的特別傳統元素,他就第一時間趕往那里,進行登門拜訪,爭取把它全部記錄下來。鐘伏龍作為一名從事于最基層的鄉村畬族文化工作者長達三十三載,可以說是長年累月與畬族百姓生活在一起,從小就受父母和村中老輩傳統文化的影響,對畬族文化較為熟悉,加上他三十余年間,自費行走上百個畬族村寨,參與婚禮、巫師道場、喪禮等上百場次,拜訪健在老藝人上百個,穿破十幾雙解放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知寫干多少圓珠筆芯,花去所有業余時間,對畬族文化進行了詳細搜集、記錄與整理,并按原貌、原文、原汁、原味對比的原則,忠實整理了所有資料稿件,為求做到客觀反映畬族文化原始面貌,讓今后的畬族人知道自己民族之魄在哪里,內涵的深刻在哪里,模式之獨特在哪里。也為今后專家學者和本族后人研究傳承提供基礎性資料。
一份艱辛的付出,一份沉甸的收獲,歷經三十余載,到目前,鐘伏龍已基本收齊了"衣食住行,婚喪喜慶"等各方面的畬族傳統文化習俗,并已整理成文字200余萬字。
"畬族有語言,卻沒有文字,要把畬族方言變成相對應的漢字,這是整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再加上畬族習俗多而雜,且相互溶入,整理起來同樣十分困難。"鐘伏龍說,他目前搜集到各類民俗資料,還有三分之一沒有整理完成,他要趕在退休前把全部資料整理好,留給后人。
由于長期伏案整理原始資料,目前鐘伏龍的右眼視力已下降到0.2度,出現右手抽筋無力,腰骨酸痛等癥狀。鐘伏龍說:"只要畬族傳統文化能代代承傳下去,他付出再多也值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04"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2月"好人榜"結果
- 2015-03-04"好老板"翁希明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
- 2015-02-28我省表彰2014年度“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優秀集體和個人
- 2015-02-27上杭縣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