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當鄉(xiāng)村文化員。從進站時的數(shù)十本圖書,到如今書刊類別豐富多彩的一個專業(yè)農(nóng)家書室,看著巨大的變化,鐘伏龍內(nèi)心涌動著說不出的喜悅。三十多年相濡以沫的守候,他早與這片土地心神交匯,生息相依了。組織開展政策宣傳、科普、讀書、咨詢服務等活動是家常事。如何讓小小的畬族文化站切實發(fā)揮基層文化宣傳陣地的作用,真正做到群眾喜聞樂見,起到以點帶面,促進特色文化建設,他沒少熬過夜、費過神。他組建過鄉(xiāng)村劇團、電影隊到各畬漢鄉(xiāng)村進行巡回演出。為了開展畬族傳統(tǒng)文化活動,除平時組織舉辦一些不定期的小型盤歌活動外,還相繼與有關部門舉辦了七屆大型歌會活動,每屆各村畬族同胞來村參加的人數(shù)在萬人以上,為傳承與保護本族傳統(tǒng)文化起著紐帶與橋梁作用。令他自豪的是,自從1984年在鳳洋村舉辦第一屆歌會后,這種由民間或政府有關部門組織的盤歌活動,在各村寨普及傳開。1997年該村被福安市稱為"畬族文化藝術之鄉(xiāng)",2006年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命名為"畬族文化重點村",2008年7月被寧德市人民政府列為首批畬族歷史文化名村。鐘伏龍也先后七次被福建省、寧德市和福安市有關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2013年1月,鐘伏龍被福建省新聞出版局評為福建省優(yōu)秀農(nóng)家書屋管理員。
癡情守望畬文化。隨著時代發(fā)展變遷,畬漢群眾日常交往日益密切,一批又一批的群眾走出山門,涌向城鎮(zhèn)謀生,而很多80后年輕一代,由于生活環(huán)境改變,與其他民族青年通過自由戀愛成婚越來越多,打破了歷來由父母包辦或媒人介紹的傳統(tǒng)婚姻格局,他們所生的后代,對畬族傳統(tǒng)文化了解甚少,加上漢化、老齡化等文明進化步伐的邁進,很多無形文化資源悄然無聲,后人想問是無處可尋。最具有畬族特色的文化,最富原生態(tài)感染力的活動場景從20世紀到八十年代的二十年間,在許多鄉(xiāng)村已無人問津,慢慢退出歷史舞臺,傳統(tǒng)文化面臨萎縮甚至瀕臨消亡的境地。
可貴的是,鐘伏龍意識到搶救畬文化遺存必需與時間賽跑。自擔任文化站站長時起,就開始了搜集整理工作,他回憶:"在1990年6月,了解到康厝鄉(xiāng)牛石坂自然村的鐘姓家一位女老輩藝人雷全妹,婚喪禮活動過程中的習俗與禁唱歌言較比其他人熟悉的多。"鐘伏龍去她家來回走了二十來次,最后用真誠的情感打動了這位難得老藝人,并在家人的同意后,把老人請到野外,足足用了一整天的時間,把她說唱出來這方面原始材料,初步記錄下來,在相隔一個月后,這位老前輩就過世了,這些婚喪習俗和禁唱歌言,為《閩東畬族文化全書》編寫填補了空白。
自從經(jīng)歷這次采訪后,他一旦打聽到哪村有老輩會知道某一方面的特別傳統(tǒng)元素,他就第一時間趕往那里,進行登門拜訪,爭取把它全部記錄下來。鐘伏龍作為一名從事于最基層的鄉(xiāng)村畬族文化工作者長達三十三載,可以說是長年累月與畬族百姓生活在一起,從小就受父母和村中老輩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對畬族文化較為熟悉,加上他三十余年間,自費行走上百個畬族村寨,參與婚禮、巫師道場、喪禮等上百場次,拜訪健在老藝人上百個,穿破十幾雙解放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不知寫干多少圓珠筆芯,花去所有業(yè)余時間,對畬族文化進行了詳細搜集、記錄與整理,并按原貌、原文、原汁、原味對比的原則,忠實整理了所有資料稿件,為求做到客觀反映畬族文化原始面貌,讓今后的畬族人知道自己民族之魄在哪里,內(nèi)涵的深刻在哪里,模式之獨特在哪里。也為今后專家學者和本族后人研究傳承提供基礎性資料。
一份艱辛的付出,一份沉甸的收獲,歷經(jīng)三十余載,到目前,鐘伏龍已基本收齊了"衣食住行,婚喪喜慶"等各方面的畬族傳統(tǒng)文化習俗,并已整理成文字200余萬字。
"畬族有語言,卻沒有文字,要把畬族方言變成相對應的漢字,這是整理過程中的一大難題。再加上畬族習俗多而雜,且相互溶入,整理起來同樣十分困難。"鐘伏龍說,他目前搜集到各類民俗資料,還有三分之一沒有整理完成,他要趕在退休前把全部資料整理好,留給后人。
由于長期伏案整理原始資料,目前鐘伏龍的右眼視力已下降到0.2度,出現(xiàn)右手抽筋無力,腰骨酸痛等癥狀。鐘伏龍說:"只要畬族傳統(tǒng)文化能代代承傳下去,他付出再多也值得!"
守望者的擔憂與希望。鐘伏龍希望村里在今年內(nèi)盡早動工把文化展示館建好,以保存畬族文化資料,展示畬族群眾各類生產(chǎn)和生活用具、實物。畬族語言是保護與承傳畬族傳統(tǒng)文化最基礎的元素,可如今會說畬語的畬民越來越少,鐘伏龍希望能在他退休前,從畬族青年中選擇出有一定文化知識,熱愛畬族文化本職工作、責任心強、精通畬族語言的人來接任此職,讓畬族文化更好地傳承下去,并發(fā)揚光大。
從1982年進入文化站,現(xiàn)年58歲的鐘伏龍已在這個閩東最早成立的民族文化站里辛勤耕耘了33年,如今的他依然癡情而執(zhí)著地守望著。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04"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2月"好人榜"結(jié)果
- 2015-03-04"好老板"翁希明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
- 2015-02-28我省表彰2014年度“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優(yōu)秀集體和個人
- 2015-02-27上杭縣開展“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活動綜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