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槽的教學尖子”。1994年,陳偉光長汀師范畢業分配到象洞中心學校工作。畢業多年來,他一直擔任畢業班的語文教學,教學成績名列前茅,被國家語委辦授予“全國優秀指導教師”稱號。在2005年,這位多年從事語文教學并取得不俗成績的“語文教學尖子”,不顧家人和同事的反對義無反顧地轉向科學啟蒙教育工作,他說:“我的未來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們的成長”。
白天,陳偉光奔波于家校及廢品店之間、學校食堂與實驗室之間,把用得著的東西制作成教具、實驗用具,把能搬進課堂輔助教學、探究課堂,精心做好演示實驗;課間、午休時間,他創建“我們愛科學”QQ群,引導學生種桑養蠶,種鳳仙花,設置小博士信箱、科學公告欄、科學宣傳欄,跟學生們聊科學……
堅守孩子科學夢想。他開創了“課間科普”新模式。利用課間時間,組織學生進行一些“短、平、快”而又“趣味、科味”十足的活動,如:吹不開的紙、吹不走的乒乓球、會跳舞的乒乓球、流不出來的水……
節假日、寒暑假期,他帶領學生考察家鄉的大樹,做好觀察記錄,還制作樹皮拓片,帶回實物標本。近年,象洞鄉申報象洞雞為國家禽畜遺傳資源,他帶領學生調查該雞的品種來源、歷史、特征、習性,開展象洞雞養殖活動,編創、傳誦“象洞雞三字經”。
立德樹人服務社會。他組織的活動中,看到一些學生不愛惜借用的科學儀器,于是,他建立借用物品黑名單制度,引導學生誠信做人;看到一些學生隨手丟棄垃圾,他帶領學生開展家庭生活、校園及鄉村廢棄物調查活動,引導學生自主創立、自我管理“綠芽兒可再生能源回收公司”“垃圾銀行”,開展廚余垃圾、校園落葉堆肥活動......
2013年4月,一只大鳥飛撞在教學樓上,隨后掉落操場。經查,這只大鳥為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白鷴,雌性。于是,他借助這大鳥的這一“撞”,開展“管住嘴巴,送白鷴回家”活動,倡議全校師生愛鳥護鳥活動,在孩子們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管住嘴巴、不吃野生動物”的思想,該活動受到福建日報、中國日報、臺海網、搜狐、新民網等媒體關注。
他還熱心公益事跡,不遺余力地參加扶殘助學、扶貧濟困、敦親睦鄰、關愛孤寡、清潔家園等社會公益活動,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中傳遞著正能量。2013年的一個周末,二年級鐘麟同學在家里玩煙花不慎炸傷脾臟急需住院治療,這給原本就十分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4口之家3個成人均為殘疾)。陳老師立即倡議并帶頭捐錢捐物、幫做家務、輔導學習……
根于大山默默奉獻。近年來,陳偉光先后在全國、省、市發表了100余篇教學論文,參與國家級課題研究并執教觀摩課,先后主持了省級課題5項,課題成果全國獲獎6次,省級獲獎4次,多次受聘為省級培訓班授課教師。他指導的《關注入侵生物,保護生態環境——武平縣象洞鄉新崗村入侵紅火蟻的調查與探究》、《愛糧節糧,科學用糧》等學生科技創新項目、研究性學習等成果,國家級獲獎20余人次,省級獲獎16人次,2014年《愛糧節糧,科學用糧》項目獲全國一等獎,打破了龍巖市中小學生全國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一等獎的零記錄。2015年8月《創新,我們在行動》項目再次榮獲全國一等獎。
隨著教育教學成果的不斷豐碩,他從普通教師成長為特級教師、全國青少年科學調查體驗活動骨干教師、省特級教師、省優秀教師、省學科教學帶頭人、省小學新課程核心組成員、省校外教育專家庫候選人……。當地及沿海城市的一些名校紛紛向他伸出橄欖枝。有不少朋友勸他離開貧困落后的山區,尋找更大的平臺……然而,他拒絕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始終堅守在象洞這一偏僻的小山村……
在陳偉光老師身上,我們看不到驚天動地的事跡,看到的卻是一名普通山村教師一顆忠誠教育事業、樂于奉獻的虔誠之心!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1-05劉雪梅:用汗水譜寫敬業奉獻之歌
- 2014-12-31廈門西邊社區:“道德講堂”傳遞敬業奉獻之風
- 2013-11-25用敬業奉獻亮出愛的名片
- 2013-10-31請多給敬業奉獻者一點關愛
- 2013-10-16蓋軍銜榮膺福建“敬業奉獻模范” 輿論稱“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