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朱亮,男,1958年3月出生,中共黨員,高中畢業,龍文區朝陽鎮翁建村村民。王朱明,男,1963年4月出生,中共黨員,本科學歷,龍文區龍文中學教研室主任。
今年農歷正月十二,龍文區朝陽鎮翁建村百歲壽星王水龜家喜氣洋洋。王朱亮、王朱明兄弟及家人正在為父親舉辦百歲生日家宴。村里人都羨慕說:“四世同堂,兒女滿堂,這是兒孫孝順的結果啊!”
提起王朱亮、王朱明兄弟,無論是村里的鄉親們,還是學校的同事們,對這兄弟倆孝老愛親的行為贊不絕口。他家庭情況比較特殊:父親在2008年因患重病幾乎危及生命,母親也已91歲高齡,自小殘疾沒有成家的70歲姐姐王寶蓮,至今還和父母住在一起。按照常理推斷,這應該是一個沉重的家、壓抑的家。但這一家卻是和諧又暖融融的家,這一切,都是因為有了王朱明兄弟對親人的不離不棄。
2008年,94歲的父親患了前列腺腫大。當王朱明兄弟把父親送到市醫院檢查治療時,醫生建議:老人年紀太大,手術風險過大,只能采取保守治療,插導尿袋,每隔20天左右要到市醫院更換一次。從那時開始,王朱明兄弟不管刮風下雨,每隔20天就按時把父親送到市醫院更換導尿袋。
2012年7月21日,父親不慎跌倒,臀部坐地,到醫院檢查發現腰椎第4關節壓縮性骨折,沒有什么好的治療辦法,只能躺著靜養,服用一些消炎鎮痛藥。哥倆人輪流值夜服侍、煎藥送湯、端茶倒水、擦洗身子、洗粘了糞便的衣褲。由于父親久臥,又患上便秘,買來的開塞露注入效果不明顯,兄弟倆就用手指摳。因為父親腰椎骨折不能翻動,不能送到市醫院換導尿袋了。當他送父親到村里的鄉醫和附近社區醫生時,醫生表示老人家年紀大,治療有風險,推脫了對他父親的治療。
后來,王朱明從一位醫生朋友那里得知:更換導尿袋不是什么難事,可以通過簡單培訓學會。于是他請這位朋友現場進行培訓指導,他和哥哥很快掌握這一技能。從此他與哥哥相互配合,每隔半個月左右為父親更換一次導尿袋。經過精心護理,父親腰椎骨折逐漸痊愈,一個多月后就站了起來,行走如初了。
2014年5月22日,父親不慎又跌倒。檢查結果為左腿股骨頭骨折。父親99歲了,不宜手術,醫生就開了些跌打損傷、消炎止痛藥,讓老人回去保守治療。為了減輕父親傷腿疼痛,他買來腿部牽引帶,請來專業醫生在家中做了一個月左右的牽引,大大減輕了父親的痛苦。由于父親長時間躺床,導致“肺不張”痰多咳嗽進而引發肺炎甚至并發癥,他從醫生那里請教老人的護理常識,經常為父親翻身,拍打后背,以增加肺部活動。
父親久臥病床吃喝拉撒全在床上,心情難免煩躁,有時也亂發脾氣,總是陪在父親床前加以安慰,陪他聊天,聊村里的過去、聊父親的過去,并買來收音機調到戲曲頻道讓父親聽到他喜歡的薌劇,排遣孤獨寂寞的時光。
都說福無雙至,禍不單行。2014年12月9日,母親在家不慎跌倒,經檢查右腿股骨頭骨折。父親躺下了再也不能讓母親也躺下,兄弟倆積極與醫生溝通,請醫生制定最佳的治療方案,手術后,經常醫院、老家兩頭跑,一邊服侍母親,一邊侍候父親。母親出院后,他又經常為母親按摩、翻身、端屎端尿,幫她學走路,經過半年多的康復訓練,現在母親基本能夠丟掉拐杖行走了。
王朱明身兼教研室主任,學校工作繁忙,這么多年來學校、老家、醫院來回跑,雖然也苦過,也累過,但他深深體會到“父母俱在,兄弟無故”是人生一大樂事。他始終覺得照顧好老人是做晚輩義不容辭的責任,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03-20薌城區文明辦主任慰問孝老愛親道德模范柯燕青
- 2014-12-15林志明:孝老愛親不言苦
- 2014-10-13百善孝為先——“全國孝老愛親最美家庭”先進事跡引發社會反響
- 2014-09-22三明市公路局幫扶慰問“孝老愛親好人”陳桂蘭
- 2014-07-11保鮮孝老愛親這顆向善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