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重點大學的高材生,卻在畢業后毅然選擇回鄉做起“漁民”。她不斷突破創新,帶領團隊完成多項重大項目。她大小事務親力親為,幾乎以實驗室為家。她孜孜不倦地堅守在一線崗位中,為這份她所熱愛的事業揮灑著熱血。
一頭利落的短發,一身素白的工作服,一副粗框眼鏡下是一雙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說起話來,輕聲細語、條條是道,今年29歲的柯巧珍看起來比同齡人要沉穩許多。如今已是公司科技研發部主任的柯巧珍,每天上班都要“擺弄”一下實驗室里的器械,才能安心投入到公司的其它工作中去。在她看來,實驗室是研究人員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012年,在中國海洋大學順利完成水產養殖專業碩士研究生七年學業后,柯巧珍毅然回到家鄉,卷起褲管下漁排。一個高材生回家做“漁民”,有人疑惑,有人不解,但柯巧珍卻甘之如飴。多年的潛心專研,如今的柯巧珍在工作崗位中破解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攀登了一個又一個高峰。
今年,柯巧珍又在自己的事業生涯中收獲了一份沉甸甸的榮譽,被評為2015年度寧德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職工”。
女研究生卷起褲管下漁排
出生在屏南一普通農家的柯巧珍,從小就懂事好學,深受家中長輩和學校師生的喜愛。“父母賺的都是辛苦錢,他們辛苦供我讀書,我只有更加努力,學好知識,才有機會回報她們。”柯巧珍說。
高考結束后,柯巧珍在填報志愿時,毅然填報了中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專業。有人不解,因以她當年的高考成績,完全可以報考一個更好的專業,但柯巧珍卻沒有動搖。“我父母都是農民,在我看來,當時我們國家的農業發展還比較弱后,我想學習農業相關知識,以后有機會可以服務像我父母一樣的普通農民,讓他們也能掌握先進的農業技術。”那時,一個發展農業科技的夢想便在這個年僅19歲小姑娘心中發了芽。
為了實現夢想,在大學中柯巧珍從未放松過自己,在校她積極汲取知識、參加課題研究,放假她便去魚排上考察、參加社會實踐。2012年,柯巧珍以一場漂亮的答辯順利畢業。研究生學歷、重點大學高材生,如此優越的條件,當年的柯巧珍完全有機會留在一線城市求得一份高薪又體面的工作,但柯巧珍卻毅然回到了寧德,進入寧德富發水產公司。
“其實,早在畢業前一年我就想好今后工作的地點,那就是我現在的公司。”柯巧珍說,寧德作為沿海城市,在水產養殖領域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當年寧德富發水產公司與中國海洋大學曾合作研究課題,經過幾次接觸,柯巧珍發現,與大多傳統水產公司不同,寧德富發水產公司注重技術研究,公司內還有專門的實驗室,這也促使柯巧珍決定回鄉就業。
進入寧德富發水產公司后,柯巧珍并沒有一股腦兒扎進實驗室里,她來到漁排上,親手養殖魚苗,從魚苗到飼料,每一個環節她都親力親為,柯巧珍勤勤懇懇的態度,也讓那些曾經認為她只是“理論派”的人都不得不對她豎起了大拇指。
不遺余力開展大黃魚研究
“大黃魚”是寧德的知名海產品,寧德也被譽為“中國大黃魚之鄉”,大黃魚產品暢銷全國乃至世界各地。但經過對水產行業的考察,柯巧珍發現雖然寧德的海洋資源對大黃魚的養殖有明顯優勢,但大多漁民只掌握傳統的養殖辦法,對于專業知識及技術卻知之甚少,一旦發生病害,許多漁民都束手無策。
因此,進入寧德富發水產公司后,柯巧珍充分利用公司的大黃魚養殖資源,開展對遺傳育種、營養與飼料、病害防治等方面的研究。她帶領的科研隊伍先后與新加坡國立大學、臺灣大學就“大黃魚病毒病疫苗研發項目”、“大黃魚刺激隱核蟲病核酸疫苗的研發項目”開展合作,使國際先進的海水魚類工廠化循環水養殖技術在我省落地、示范。同時,柯巧珍還促成公司與廈門大學、中國海洋大學、中山大學等多所院校建立合作交流平臺,并承擔農業部大黃魚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國家海洋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項目、福建省科技計劃區域重大項目等多項省、部級重大課題。其中,柯巧珍主持或參與實施了8個以上省部級項目,促成多項研究成果在蕉城區實現成果轉化。因為突出的工作表現,2014年柯巧珍被評選為“寧德市高層次引進人才”。
同時,柯巧珍還借鑒世界同行的先進理論與技術,帶領團隊以“抗逆、快速生長”等性能為育種目標,集成常規方法和現代生物技術,開展大黃魚種質創新,為提高養殖品質、增強養殖安全、拓展大黃魚的養殖規模產量奠定重要的技術基礎。集成上述研究成果,利用優良的種質資源及育種材料,開展大黃魚育種工藝的熟化研究;因地制宜選擇育種目標,創制大黃魚新品種,由單一性狀的育種目標向綜合性狀的育種目標創新發展;形成育種制種的一系列技術標準,建立養殖示范區,為實現大黃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為提升企業自身的競爭力提供持續的技術支撐。
秉承著“牧海唯真,敏學篤行”的立身準則,身兼數項研究的她常常忙得一整天都沒離開實驗室,對于實驗室每一樣器材的放置,哪怕是一把簡單的手術刀,她都可以快速的報出具體位置,就連實驗室的管理員都發自內心地佩服她。
堅守一線服務大黃魚養殖業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懷揣著“實踐出真知”的行事理念,柯巧珍并沒有將科研成果停留在論文中。4年來,由其率領的自主研發團隊已申請專利28項,其中已授權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3項。如今,富發水產公司年產大黃魚原良種受精卵2噸、魚苗2億尾、成魚500噸。深水大網箱養殖大規格無公害大黃魚10萬尾。碩果累累的她,并沒有滿足于這些驕人的成績。在大黃魚養殖技術日趨成熟完善時,柯巧珍又帶領科研團隊投入到條石鯛養殖的研究中。經過幾年的努力,2014年產量達50萬尾,2015年預計將達到200萬尾。
因突出的工作業績,柯巧珍被公司提拔為科技研發部主任,本來可以相對輕松地負責一些管理層面的工作,但柯巧珍卻從未離開過一線。富發水產公司近年來的逐步發展,我們可以很清晰地感受到那個拼搏在一線的堅定身影。在福建官井洋大黃魚原種場(國家級)建設、驗收、運營過程中,柯巧珍堅持每年都參與組織開展野生大黃魚采集、原種子一代苗種繁育工作,身體力行在生產第一線工作中。目前,柯巧珍已組織采捕野生大黃魚一萬余尾,培育為野生原種親魚;每年由研發團隊培育的優質苗種的生產銷售更達5000萬尾以上,其生長速率比同期普通魚苗提升5%至10%,成活率提升13%以上。
此外,為了填補大黃魚養殖文化領域的空白,宣傳大黃魚的歷史文化底蘊,有力地提升了大黃魚的社會影響力,柯巧珍全程參與了全國首家大黃魚博物館的籌建。她奔走于各個單位間搜集資料、采集樣品,并在其中不斷加入自己的新想法,豐富博物館館藏內容。“寧德作為大黃魚養殖的起源地,許多養殖技術都是口口相傳的,建設博物館的目的就是想將這些口頭經驗變成圖片、文字得以保存下來。”柯巧珍說。
2013年10月,博物館正式竣工開館,柯巧珍心中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迄今為止,大黃魚博物館已吸引了海內外近3000人次前來參觀、訪問,為漁民、學生、參觀者講解大黃魚科普知識,宣傳科學養殖,受到來訪群眾和各級政府的一致好評和肯定。
身體力行推廣現代漁業技術
所謂“能者多勞”,柯巧珍不僅奮戰在科研生產一線,同時還肩負起公司對外宣傳工作,參與設計構建公司網站、微信公眾平臺、公司宣傳冊等。
目前,柯巧珍正帶領科研隊伍致力于大黃魚種質發掘與保護技術、大黃魚育種技術和新品種創制與配套養殖技術的研究,為進一步挖掘我國大黃魚種質資源,為進一步進行品種改良,提升大黃魚的良種覆蓋率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柯巧珍還帶領團隊積極與廈門大學共建“大黃魚育種國家重點實驗室”,力爭在閩東地區建設首家國家級重點實驗室。
孜孜不倦地堅守在一線崗位中,去年,柯巧珍獲評寧德市勞動模范,今年,其又被評為2015年度寧德市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層“最美職工”。公司的提拔、社會的肯定,畢業后的3年,柯巧珍收獲了職業生涯中的一個又一個獎杯。對于現今自己的工作成績,柯巧珍坦言自己還是很滿意的,可她不僅僅滿足于此,對于接下來的工作,她仍然充滿干勁。
柯巧珍說,接下來她準備完善大黃魚博物館設施建設、信息系統建設,開展廣泛的宣傳推介和科普活動,組織實施各項大黃魚專項科普活動,編制相關的科普作品等。同時,研發新品種,推廣大黃魚原種子一代苗種等優質品種,促進農業增效漁民增收;示范節能減排、無公害的循環水養殖模式;開展標準化養殖示范,推行防重于治的病害防治方法,走現代漁業道路。
在工作方面,柯巧珍正帶領自己的科研隊伍攻克大黃魚養殖遺留難題。工作之余,柯巧珍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愛好——制作海藻標本。柯巧珍說,希望在自己35歲前能編撰一部關于三都海域的海藻分類學作品。
把一次選擇,當作一生追求;把平凡崗位,做得無怨無悔。柯巧珍只是各行各業的普通人,卻是勤于奉獻的排頭兵。這個80后女孩,用行動向世人證明:因為每個細節無可挑剔,所以時代才波瀾壯闊。
![]() |
![]() |
責任編輯:金婷 |
- 2015-12-01全國網絡媒體集中報道 “中國好人”莊茉莉
- 2015-12-01一月內兩位福州好人榮登"好人365" 雙倍正能量溫暖榕城
- 2015-11-30"我推薦、我評議身邊好人"11月"好人榜"結果
- 2015-11-30免費體檢買意外險 “石獅好人”享受多項禮遇幫扶
- 2015-11-24劉柏榮登"好人365"封面人物 福建全媒體融合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