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玉榮,原福建寧德壽寧縣絲綢廠下崗職工,助。下崗的她傾盡20多萬元助學行善。十幾年如一日,她做著一件又一件平凡的好事。
胡玉榮出生于壽寧縣斜灘鎮的一個貧困家庭。由于家境貧寒,胡玉榮在半工半讀中度過了三年高中生活,放棄高考進入壽寧縣絲綢廠當了一名工人,很快成了廠里的技術骨干,多次受到表彰。然而,由于管理、市場變化等原因,1992年,壽寧絲綢廠倒閉,胡玉榮也隨之下崗了。為了生計,她四處打工,到中學代課,到工地扛水泥、拉板車、挑磚塊……
一次,胡玉榮在吃扁肉時發現,加工餃子與扁肉皮有市場。她開始拜師兼自學。但是在水與面粉比兌上,胡玉榮栽了不少跟斗。看著一次次的失敗,朋友都勸她放棄,另外在尋找工作,可胡玉榮又犟上了。看著整桶的面粉倒掉又心疼,胡玉榮哭了,擦干眼淚再重新嘗試、失敗,再嘗試、再失敗……功夫不負有心人,半年后,倔強的胡玉榮不僅摸出了門道,還憑借自己絲綢廠機修的底子成功摸索出了用機器生產餃子皮、扁肉皮的技術,這在當時的閩東尚屬首創。1996年,胡玉榮面制食品加工坊終于開辦,生活也因此出現了轉機。
隨著面制品作坊漸入佳境,胡玉榮開始“經營”另一番事業———助學行善。備嘗生活艱辛的她總想以自己的微薄之力,給困境中的人們送去溫暖和希望。“把錢像肥料一樣撒出去,幫助別人,才有意義”、“孩子,不要擔心,有阿姨在,你不會失學的!”這是她對許多寒門學子的承諾。小女孩小陳的父親患有嚴重肺癆病,需要一大筆治療費,哥哥在外地上學更需要花費一大筆錢。而禍不單行的是,母親在一次意外中摔斷了手。陷入困境的小陳從傳聞中得知胡玉榮是有名的“助學阿姨”,就抱著試試看的念頭給她寫了一封信,把胡玉榮感動得直掉眼淚,從此她有多了一樁心事,每次給資助的2名職業中專學生送生活費時,總會把小陳的那一份一起寄放在門衛處。小陳也像其他貧困生一樣高高興興的走進課堂,繼續學習,圓了上學夢。
![]() |
![]() |
責任編輯:金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