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中秋悲明月,一襲相思話團圓”——中秋節等傳統節日,承載著中華民族美好的希望和祝福,也蘊涵著特殊的文化價值和特殊的情感。談到中秋節,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那一輪圓月。圓圓的月亮,寄托著與親人團聚的愜意,也滿懷著遠隔千山萬水的離愁別緒。中秋節最顯著的文化符號就是“團圓”,那是思鄉的情感、想念親人的情愫、期盼統一的渴望,是我們在中秋的“團圓文化”中感受的溫馨。
中秋節濃縮了數千年儒家傳統文化的精髓,以其獨特的血親團圓為基礎,把民族團結和國家一統融合于“團圓文化”中,隨著歲月的流逝,越來越顯示出其強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這說明,團圓之期盼、血脈之關聯、統一之渴望等,早已把“團圓文化”深深地植入了中華民族的內心。“團圓文化”這流淌在中華民族血脈中永恒的文化符號,它悅耳動聽、清澈纏綿,不時回蕩在各族人民的心靈,令人倍感溫暖和幸福。
“團圓”是我們民族普遍認同的價值,這是東方文化特有而強大的“思親”“思鄉”文化。有了這種文化作為基礎,國人才能發出“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惆悵和呼喚。這種團圓文化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哲學和藝術的再現,滲透在中華民族的文明之中,演奏著動聽的樂曲,喚醒著中國人的人格情趣,左右著中國人的行為方式,支配者中國人的日常生活,引領著中國人的追求和精神。
華夏民族這種團圓文化,在中秋節時達到了一個高峰。月亮對中國人的生產和生活有哲學式的啟蒙意義,直接而生動地體現在農耕文明時代依據月亮圓缺而制定的“中國農歷”。中國歷法把季節轉換與農耕時節巧妙地結合起來,突出了人在天地之間的中心位置,凸顯出人與天地和諧的主題。每當中秋節來臨時,家家戶戶都要面對皓月,惦念情人,祭拜故人,思念家鄉,期盼團圓,這一切均是中華文化在人文關懷上的具體體現,也充分體現了中華文化的深邃和博大。
團圓文化提醒著我們,月圓時要喚起團圓。無論親人在哪兒,“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只要去吟誦,就能找到民族的價值認同感和歸屬感。“中秋望月,闔家團圓”的祥和文化,為我們保留了民族文化中最原始,卻也最為深刻的情感訴求,讓我們思緒萬千,感慨交集,卻又心情舒暢,力量倍增。“月是故鄉明”是母體文化對血緣游子的自然引力,而國家統一、民族團結、人民祥和又像一個巨大的團圓磁場,溫暖著漂泊在外的游子心,呼喚著華夏兒女的團圓與回歸。
近年來,彰顯“中秋慶月,國家統一”等題材的華夏團圓大典,每年都在舉行。營造古老的“團圓”祥和文化,并與現代科技與商業手段相結合是當代人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才能與時俱進,從而喚醒民眾對團圓文化的自覺意識。由此,團圓,即是民族血脈中永恒的“文化音符”。祈求團圓,思親愛家,家國情懷,孝老敬親等,應該永遠是中秋節的主旋律,也該是中華民族此時的最強音。讓中秋承載更多的優良傳統,中秋節就一定會有更多的笑臉。在中秋的“團圓文化”中感受溫暖,我們就一定會家國興亡,永遠擁抱幸福。(劉天放)
![]() |
![]() |
責任編輯:康金山 |
- 2016-09-13清流志愿者中秋情系孤寡老人
- 2016-09-13漳州義工俱樂部募集中秋愛心款物3萬多元
- 2016-09-12豐澤區源淮社區舉辦“教師節、中秋節”雙節同慶晚會
- 2016-09-12豐澤區源淮社區舉辦“教師節、中秋節”雙節同慶晚會
- 2016-09-12建寧:開展中秋慰問道德模范·身邊好人
- 2016-09-12建寧:開展中秋慰問道德模范·身邊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