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0日陳金剛學雷鋒小組到三明廣場開展配鑰匙等志愿服務活動
陳金剛學雷鋒小組成立于1971年4月,陳金剛同志擔任第一任組長,現第九任組長為鐘生章。四十五年來,小組歷任9位組長,先后有113人成為小組成員,小組成員換了一茬又一茬,但他們學雷鋒的決心始終堅定不移。該小組先后集體與個人受市級表彰20次,省級表彰18次,全國級表彰2次。1999年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國務院辦公廳、解放軍總政治部、共青團中央聯合授予“全國學雷鋒先進集體”光榮稱號,小組代表曾三次晉京受到鄧小平、江澤民、李鵬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目前小組共有成員13人,其中黨員7人,團員6人。
立足崗位學雷鋒 講敬業精業
1971年4月,年僅16歲的陳金剛來到三明化工總廠石灰氮車間(即現在的“雙氰胺車間”)當學徒工。這個車間高溫、多粉塵、產品腐蝕性強,工人上班都要穿上厚厚的勞保皮鞋。一天,陳金剛看見一位老工人正用一個鐵絲在補皮鞋的裂口,他不禁上前好奇地問:“師傅,鞋子怎么不拿到街上去補?這樣纏住是不牢固的。”老工人無奈嘆氣道:“唉,眼下生產這么忙,哪有空上街去!再說,這又臟又臭的勞保皮鞋誰愛補?”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他再看其他工人腳上的鞋均是五花八門,有用繩子綁的,有用鐵絲捆的,有用膠布粘的。
陳金剛想:“我要是能夠為師傅們修補工作鞋,讓他們集中精力搞好安全生產就好了!”他把義務補鞋的想法與一起進廠的杜碧蕓等兩位伙伴一說,他們也說這主意好。說干就干,在車間黨團支部的支持下,雙氰胺車間學雷鋒義務補鞋小組就在陳金剛進廠后的第七天成立。陳金剛成了第一任組長,從此,陳金剛和他的伙伴們從補鞋起步,開始學習雷鋒為人民服務的生涯。(補鞋起步,揚雷鋒旗幟)
1981年3月5日,陳金剛學雷鋒小組邁出了嶄新的一步。在全國第一個文明月活動中,他們率先從廠區走上街頭,用實際行動向社會倡導學雷鋒樹新風,在三明市引起極大反響,成為福建省第一支面向社會的學雷鋒先進集體。
2011年是三化降成本年,歷時一年的降耗攻關中,“陳金剛小組”提出了50余項合理化建議,大部分被車間采納。45年來,小組在修舊利廢項目上,共回收螺絲、螺帽20800多個,修復各種閥門200余件,回收尿素、三聚氰胺200多噸,承擔各種突擊性任務480多次,修舊利廢、雙增雙節創效益100多萬元。
新形勢下,我們把崗位成長、崗位奉獻,圍繞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作為崗位學雷鋒的中心主題;開展青年文明號(崗),以爭當崗位操作能手、爭創一流成績為目標。
在他們當中涌現出一批批敬業愛崗的職工,已有數十名青工取得高級工的證書,同時還被評為公司“百名能工巧匠”操作能手,如蔡彬彬同志,榮獲2005-2006年度福建省女職工標兵。四十五年來,三化陳金剛學雷鋒小組在活動中鍛煉、在實踐中成長。在小組成員中有24人當任班組長、工段長,有32人入黨,有12人走上領導崗位。
服務社會樹新風 獻愛心恒心
該小組緊跟時代步伐,把青年志愿者活動引入社區,使陳金剛小組的精神內涵得到大大延伸,服務領域也從原來單一的便民服務拓寬到文化服務和宣傳服務等諸多領域。以“弘揚團隊精神,本色進社區;崇尚科學文明,文化進社區;深化共建活動,服務進社區”的三進社區為宗旨,建立服務制度,形成服務網絡。
社區服務機構分成“便民服務組、文化服務組和宣教服務組”三個便民小組,并確定了各小組負責人。“便民組”是為居民群眾提供修理各種家用電器,生活用具的無償的服務;“文化組”是向居民群眾提供諸如燈謎夜市,聯歡晚會、游園活動之類等各具特色的文體活動;“宣教組”是向居民群眾普及宣傳科學知識、法律咨詢、醫療服務等。
每年三月,公司團委開展學雷鋒月活動,每月25日定為陳金剛學雷鋒小組日,如開展獻血活動,黃閩翔堅持13年義務獻血,獲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組織志愿者上街宣傳文明排隊日、文明讓座日、一河兩岸景觀改造的“創城”工作。開展青年志愿者統一行動示范日活動、關心孤寡老人、組織團員參加省農運會、海峽林博會、文明城檢查、“3.5”學雷鋒青年志愿者活動等,參與人數共計239人次。組織小組成員為15名孤寡老人結對子。
至2016年,陳金剛學雷鋒小組將繼續秉承優良傳統和作風,傳播正能量,擴大服務范圍,讓雷鋒精神繼續閃耀光芒。45年來,該小組以“立足崗位學雷鋒,講敬業精神;服務社會樹新風,獻愛心恒心。”為宗旨,共義務奉獻工時29920多小時,補鞋2700多雙,補車胎、工具袋、配鎖6520多件,為貧困災區獻愛心捐款慰問820件次。
如今,陳金剛學雷鋒小組的組長換了9位,小組成員也換了一茬又一茬,但小組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卻沒有變,隨著時代的發展,陳金剛學雷鋒小組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得到了充實和發展,并逐漸形成了今天“立足崗位學雷鋒,講敬業精業;服務社會樹新風,獻愛心恒心”的團隊精神,被譽為“文明城里的雷鋒班”,是三明市精神文明建設中一面不倒的旗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