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沒有出眾的外表,有的只是助人為樂的心靈;她沒有一絲怨言,有的只是不求回報的付出;她沒有追名逐利,有的只是默默無言的奉獻。她--就是大家常常會看到穿梭在鄰里間、小區內忙碌的身影的林秀花。
林秀花,女,1970年11月出生,平潭綜合實驗區海壇片區轅門社區的一個普通居民,在社區內開著一家食雜店。她是一位很有親和力的好大姐,大家都親切地叫她“花姐”。“花姐”有一顆善良的心,她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都體現著助人為樂,身邊親友和鄰居們對她都是贊賞有加。
志愿服務顯能量
林秀花平時總是盡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服務社會和幫助他人。她嘴邊常掛的一句話:“我一個普通的中年婦女,沒能力為社會做什么大事業,只能在志愿服務上做點小事情,為社會出一份力,也是很有意義的”。
就在今年,新冠肺炎肆虐全國,尤其是在2月份,疫情愈發不可收拾,面對突如其來的境況,她沒有退縮,反之一頭扎進抗疫志愿行動中去。她主動請纓,每天堅守在小區門口,為進出居民測量體溫,督促佩戴口罩出行,及時向居委會匯報動態消息。在此期間,她積極響應社區號召,主動捐資捐物。在大家盲目相信平潭“封橋就會斷糧”的謠言時,她積極站出來辟謠,并保持自家食雜店的物價穩定,沒有被私利一時沖昏頭腦,還及時為居民挨家挨戶配送生活必需品。她還主動在朋友圈、親友群積極轉發宣傳防疫知識,讓更多人熟知防疫措施。她的身上雖然只是發著小小的光,散著微微的熱,借這股正能量慢慢地向著四面八方傳播,也帶動著小區內更多的居民積極參加到抗疫及其他志愿行動當中。
不是閨女勝似閨女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林秀花用行動踐行著敬老愛親的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不僅對家中老人百般孝順,對鄰居的孤寡老人亦是關懷備至,幫助不斷。
小區里哪位老人有個頭暈腦熱的,她就第一時間騎著她的那輛小電驢幫助買藥買去了,還常常到家里關心問候身體情況;哪位老人生病了,需要搭把手送醫院的,她二話沒說趕緊幫忙送去就診;哪一位老人家里煤氣用完了,也總能見到她幫忙扛著煤氣罐上門的身影。特別是有位鄰居老太太,因其子女出國打拼自己只身獨居。在老太太病重期間,子女由于疫情非常時期無法回國照料,這時的林秀華知道情況后,不加思索地自愿主動擔起照看老太太的責任。她的心里總是掛念病重在床的老太太,每天既要經營自家的食雜店,還要兼顧老太太的生活起居,手頭的事一忙完,立馬趕到老太太家。“秀花就像我的親閨女一樣,能遇到這樣的好人,是我這老依姆的福氣啊!”盡管需要忍受病痛,但有了林秀花的悉心照料,老太太在彌留之際也深感溫暖,嘴上還叨叨著這些話語。不是親人勝似親人。在老太太過世后,林秀花還忙前忙后幫忙料理后事。不久后,這事情在小區里、社區內也漸漸傳開了。大家都被她的這種樂于助人的精神所感動,稱贊她是老太太的“親閨女”,小區里老人們的“好閨女”。她,就是這樣默默地用自己最純樸的行動詮釋著助人的含義。
點點滴滴皆善舉
“不以善小而不為”,林秀花就是從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做起,生活中總有許許多多的心善之舉。她對鄰里,對朋友,對陌生人都以誠相待、熱心幫忙,不論是誰,遇到什么困難,只要能幫上,她都相當樂意地伸出援助之手。
疫情期間,口罩是居民出行的必備品,而有一位大姐忘了帶口罩被攔截在人來人往的菜市場外,十分焦急無助,行色匆匆的陌生人只是擦肩而過,這時正巧路過的林秀花見狀,趕緊拿出備用的口罩遞給她,方解燃眉之急。她還是小區里機動的孩子“接送員”,誰家要是臨時有事沒法接小孩放學,只要有辦法她就欣然接過這個任務。她還是小區里垃圾分類“好幫手”,時常幫小區里腿腳不利索、行動不方便的人幫忙倒垃圾,也常幫垃圾房里的阿姨整理分類……她,仿佛無時不刻不在綻放助人之花。
多年來,林秀花始終認為助人是快樂之本,人生要有善心,多點愛心,能為他人多辦點好事,多幫一份忙,社會也會多一份和諧。“助人”是一種無聲的諾言,只要一點點的火花,就能讓世界充滿溫暖;“助人”是一種無償的付出,只要一絲絲的奉獻,就能讓彼此真誠相待。正是有著如林秀花這般無私奉獻的人,將無數的愛心匯聚成河,承載著中華傳統美德,奔流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