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允旺,男,1962年7月出生,順昌縣大歷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科技特派員、順昌縣科技特派員團長。2023年3月3日,《人民日報》刊發了高允旺科技助農的學雷鋒事跡。作為福建省唯一代表,他還在3月1日應邀到北京參加中國科技會堂舉辦的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會活動,激勵更多人投身科技志愿服務事業。20多年來,他走遍5省23個縣市的180多個村,累計推廣70多萬畝,輻射帶動老區蘇區9萬多戶種植,人均增收3480元,帶動貧困農戶103戶368人穩定脫貧,真正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成為農民交口稱贊的“竹蓀大王”。
連日晴天,旱情嚴重,但市場竹蓀價格美麗。順昌縣大歷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科技特派員高允旺及時提醒菇農:“要想菌絲長得粗壯、長得快,就得多澆水、勤噴灌。”
在順昌縣大歷鎮有這樣一位“土專家”,他勤勤懇懇,致力于竹蓀栽培技術創新,掌握竹蓀栽培“核心”技術,促進竹蓀產業高質量發展;他無私奉獻,熱衷于竹蓀栽培技術推廣,以鄉村田野為服務陣地,帶領廣大村民脫貧致富……他就是順昌縣大歷鎮鄉村振興發展中心科技特派員、福建省高層次A類人才、閩江科學傳播學者、教授級高級農經師高允旺。先后榮獲第二屆全國創新爭先獎狀、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最美志愿者”、全國科技志愿者典型、全國優秀科技特派員、全國科普惠農興村帶頭人、全國科協系統先進工作者、福建省最美科技工作者、最美科技特派員、南平市道德模范等榮譽。同時還榮獲南平市委、市政府二等、三等功各一次。
技術創新 產業提質又增效
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大歷鎮引進竹蓀新品種,主要利用枝椏材、木制企業廢棄的邊材碎屑種植獲得成功,從此被譽為“菌中皇后”的竹蓀在大歷落戶繁衍。由于初期村民對竹蓀生物特性了解不全面,加上缺乏技術指導,產量低效益不好。
那時高允旺還是一名鄉鎮經管站干部,常常進村入戶,聽到不少菇農反映種植竹蓀產量低、效益差。早年貧窮的生活經歷讓高允旺對菇農渴望通過種植竹蓀脫貧致富感同身受,于是萌生了學習竹蓀種植技術的念頭。
高允旺深知:要更好幫助他人,首先得自己手里有技術。2001年,他主動請纓當科技特派員。半路出家的他對竹蓀栽培一竅不通。但憑著一身的闖勁、韌勁、干勁,只要哪家農戶竹蓀種得好,他就往哪家跑;哪里有專家授課,他就去哪里學。每天早出晚歸,一心撲在竹蓀栽培技術研究上。三年來,通過不斷試驗,逐漸摸索出了一套利用竹制企業下腳料竹絲、竹屑代替木屑栽培竹蓀的“三增加、建堆發酵” 新技術,不僅畝均產干品比傳統種植產量翻一番,延伸毛竹產業鏈,變廢為寶,成功破解竹蓀產業發展中存在“菌林矛盾”的“卡脖子”國際性難題,促進竹蓀產業轉型和持續發展,實現“百姓富”“生態美”同步共振,為碳中和做貢獻。
創新步伐永不停止。隨著大田種植年限增加連作障礙突顯,竹蓀產量逐年下降。既然竹蓀是野生馴化而來,可否再讓它回歸山林?高允旺尋思著“竹蓀上山”的打算。2012年,他自掏腰包開展林下竹蓀種植試驗。地塊的選擇、溫度的檢測、數據的記錄……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幾年不斷試驗基礎上,通過對比郁閉度等數據,兩塊林下示范地創新種植竹蓀成功,在竹蓀栽培技術上又一次實現突破。
創新就是生產力。竹蓀技術的創新突破,創響了順昌竹蓀“土字號”“鄉字號”特色產品品牌。不僅大歷鎮成為順昌縣竹蓀產業發展的發源地,福建省竹蓀生產基地和示范鎮,被市食用菌協會授予“竹蓀之鄉”稱號,順昌縣也被授予“中國竹蓀之鄉”,成為全省最大竹蓀栽培基地和食用菌產業發展示范縣。
技術服務 農戶增收還致富
懷揣技術,更要予人為樂、與己而樂。
“高老師,竹蓀菌絲長得弱怎么辦?”“高老師,今年竹蓀市價如何”……二十幾年來,菇農的每一次親切稱呼,都能讓高允旺開心得合不攏嘴。他常和人說:“我這一生沒有酒友、牌友,結交最多的就是‘菇友’?!?/p>
隨著竹蓀栽培技術效益的顯現,“種竹蓀就找順昌高允旺”逐漸成了食用菌界的共識。面對來自各地上門咨詢、取經的農戶,高允旺都熱心接待、耐心指導。
他開辦“產銷超市”會客室,提供技術、營銷信息等服務;舉辦“竹蓀論壇”、科特派“圓桌會議”,加強技術交流;利用圩日設立接待日,為農戶答疑解惑……無論是村里的小賣鋪,還是農戶的家里,凡是能坐下來的地方,都成了他推廣服務的主陣地,村民學習的熱情堪比觀看一場電影。
對菇農的服務,高允旺不單單只是放在“屋內”,一旦時間允許,他都親自送技到田間地頭,在技術與服務的雙向奔赴中,把菇棚作為試驗室,與菇農成為朋友,通過技術指導不斷總結提升自身技能,又將實用經驗發表在菇棚里。每一次的下地指導,看到竹蓀長勢喜人,他笑得比菇農都開心。
“記憶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我連夜乘坐綠皮火車到浙江金華開展技術指導,到達村里已是中午12點多,村民仍拉著橫幅整整齊齊站在村道旁迎接我的場景,讓我十分感動,原本的疲憊感也瞬間煙消云散。”對高允旺來說,菇農的認可成了他持之以恒幫助他人的動力。
這些年來,他服務的對象主要是邊遠的老區蘇區,即便騎自行車、乘坐大巴車或者農戶騎著摩托車來接送,他都欣然前往。通過技術服務不僅帶動順昌本地農戶致富,還輻射周邊的邵武、浦城、將樂等縣市,遍布江西、浙江、安徽等5省23個縣市的180多個村,用小蘑菇撐起百姓脫貧的“致富傘”。
順昌縣洋墩鄉洋墩村菇農張隆平通過種植竹蓀,從原來的貧困戶到現在的奔小康,都離不開高允旺的每一次細心指導?!笆陙黼y碰到一個高老師”是他對高允旺最由衷的評價。
現在,一頂草帽、一把噴槍、一身農用服是高允旺開展技術指導的標配。只要哪里需要他,他便往哪里去。他還與時俱進,借助慧農信、科特派生態竹蓀科普群、抖音、微信等互聯網新媒體,第一時間指導菇農種植技術,并不定期發布市場交易信息,將服務的觸角延伸到線上。
技術嫁接 志愿服務不停歇
作為一名長期駐扎在基層的科技特派員,深知要想更好地服務鄉村振興,僅靠他一個人的力量終究是有限的。
作為省級優秀志愿者,2011年,他牽頭組建了一支由7名營銷大戶、土專家、田秀才、返鄉青年組成的全省首支“農民科普志愿者服務隊”,常年活躍在田間地頭,傳播產銷信息,指導各地農戶種植、營銷,積極組織合作社參與展銷會、年貨會及農村淘寶等各種銷售渠道。
南平市鄉土科技特派員、順昌縣大歷鎮秀吳村菇農謝五娣就是在高允旺的帶動和指導下,連續7年種植林下竹蓀,還和村里的姐妹們一起成立合作社,把竹蓀種植面積由最初8-9畝擴大到今年130多畝,僅林下竹蓀年純收入可達20多萬元。
“跟著高老師學技術,我們婦女也可以成為致富帶頭人。”謝五娣難掩心中的喜悅之情,“高老師接地氣的三農服務,是我們學習的榜樣?!泵鎸睫r種植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她也都會幫忙指導。
2020年,高允旺與順昌縣青山戀合作社理事長余功發簽訂了科特派利益共同體技術服務協議書,以技術入股合作社?!敖⒖萍继嘏蓡T利益共同體,一方面激發了科特派長期在農村創新創業創造的內生動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扎根農村的新型職業農民,由他們把振興鄉村的種子播撒到更廣闊的地方去?!备咴释寡?。同年,高允旺還帶領團隊攻克竹蓀生產過程中被菇農稱之為竹蓀癌癥病害的防治技術。
今年是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60周年。前不久,習近平總書記對深入開展學雷鋒活動作出重要指示強調,新征程上,要深刻把握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更好發揮黨員、干部模范帶頭作用,加強志愿服務保障和支持,不斷發展壯大學雷鋒志愿服務隊伍,讓學雷鋒在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中蔚然成風,讓學雷鋒活動融入日常、化作經常。
高允旺作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先進典型,自覺把個人追求融入為黨和人民事業奮斗中,用40年的堅守詮釋了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和實踐要求。
3月1日,他作為我省唯一代表,赴京參加在中國科技會堂舉辦的科技志愿服務經驗交流會,分享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科技特派員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扎根農村創新推廣普及竹蓀栽培科技,幫助農民增收,助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感人事跡,展示基層科技工作者默默無聞,爭當服務三農優秀生的“螺絲釘”精神,分別在人民日報、新京報、光明日報、新華社、閩北日報等權威媒體報道。
彈指一揮間,歲月如梭。時光白了他的頭發,卻沒帶走他腳踩田埂、眼盯市場,把論文寫在田野大地上,發表到菇棚里,讓菇農得實惠的初心。高允旺表示,退休后將不斷學習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精神,扎根基層一線,繼續發揮余熱,當個“編外科特派”,努力培養造就一支懂農業、助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隊伍,助力老區蘇區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