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30年來,曾經只是謀生小手藝的詔安“慶源號”紙綢莊的彩扎、布藝、刺繡,重新走進民俗活動并注入藝術內涵,其工藝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林養生正在制作參賽作品
彩扎《媽祖·海上吉星》
一把普通的剪刀和幾張五顏六色的彩紙,經過十幾分鐘的剪折,5個活靈活現的北京奧運福娃形象就呈現在眼前。詔安縣“慶源號”紙綢莊的林養生向我們展示了他的剪紙手藝。在林養生及其家人的講述中,一家從事彩扎、刺繡、布藝、剪紙等業務的百年工藝店的發展史逐漸清晰起來……
曾經只是謀生小手藝
紙扎、潮繡、布藝、剪紙等工藝品是閩南及潮汕地區舉行婚喪喜慶、民俗節慶活動的必需品,詔安縣南詔鎮燈籠街制作這些工藝品的店鋪就有三四十家,而其中的“慶源號”紙綢莊以其悠久的歷史和精湛的工藝成為最受歡迎的一家。
走進“慶源號”紙綢莊,滿眼盡是比人還高的“龍、虎、獅、象”,造型怪異的“儺”,高大方正的“城樓”,以及小巧玲瓏的花翎和惟妙惟肖的媽祖,色彩繽紛,造型各異,做工精細,這些作品全都是作者運用靈巧的十指操作金絲銀線與一刀一剪制作出來的。2007年7月,“慶源號”彩綢藝術被漳州市確定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實,當年我爺爺創辦‘慶源號’紙扎店時只是為了養家糊口,是一門謀生的小手藝而已,萬萬沒有想到現在能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政府的保護。”談起“慶源號”的興衰史,林養生的父親、年過古稀的老藝人林福經感慨地說。據他介紹,“慶源號”已經有百年歷史,是他的祖父林裕后于清光緒年間創辦的。1956年,林裕后順應當時“私營工商業走合作化道路”的時勢創辦了六聯刺繡廠,并招收了20多名精于刺繡的女工,規范化經營讓“慶源號”生意非常紅火。但“文革”期間,由于民間各種民俗節慶活動幾近停止,紙綢莊處于停業狀態。
![]() |
責任編輯: |